办理手续比想象中简单。在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接待室,工作人员递来的申请材料清单并不复杂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原件,还有我们兄妹三人的身份证复印件。最让我意外的是需要提供父母生前的户口簿,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他们年轻时的登记照。工作人员耐心解释,海葬服务需要确认亲属关系,同时要签署一份自愿放弃骨灰保留的声明书。

预约的过程像一场跨越季节的等待。今年三月,我接到了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电话,通知我们四月中旬有一趟海葬航班。按照指引,我们提前三天去指定地点领取了骨灰盒保护袋和 biodegradable 的撒海容器。工作人员特别叮嘱不要带金属饰品,连母亲生前常戴的银镯子都需要暂时取下。殡仪馆的休息室里,几位同样等待登船的家属轻声交谈,茶几上的宣传册详细印着航线图,从天津港出发,向渤海湾深处航行约20海里的专属海域。

登船那天的清晨飘着细雨。当灵船缓缓驶离码头时,甲板上的电子屏正播放着《安魂曲》。工作人员给每位家属发了白色的菊花和可降解的花瓣,父亲的老同事李伯伯颤巍巍地将花瓣撒向海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仪式环节比想象中庄重,司仪引导我们默念悼词后,将骨灰缓缓倒入专用漏斗。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海流渐渐散开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认识的那些海洋生物,此刻它们仿佛都成了父母的新邻居。

北京骨灰撒海的流程-1

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给我们分发了海葬证书和纪念光盘。证书上烫金的文字写着"魂归大海,精神永存",光盘里记录着整个仪式的过程。邻座的阿姨正用手机翻拍证书,她说要把这份特殊的"航海日志"传给远在国外的女儿。夕阳西下时,灵船重新驶入港口,码头上的松柏在暮色中静静伫立,像在无声地送别每一位远行的逝者。

去年深秋,我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窗口前接过那份海葬申请登记表时,银杏叶正落在父亲生前最爱的那本《海洋生物学》扉页上。父母退休后总说要把骨灰撒进渤海湾,如今这个心愿终于要实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