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天是去年深秋,银杏叶落满了院子。整理他遗物时,在抽屉最里层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是他熟悉的字迹:“若我离去,骨灰不必留坟茔,撒入大海,随波而去,便是最好归宿。” 那一刻突然明白,这个一辈子爱钓鱼、总说“大海比土地更包容”的老人,早把身后事的心愿写在了纸上。我开始琢磨怎么帮他完成这个最后的嘱托——办理北京的公益海葬。
起初完全摸不着头绪,只听说海葬分公益和商业两种,公益的应该更贴合父亲简朴的性子。记得那天我先打了12345市民热线,转接到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,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声音很温和,一项项告诉我需要准备的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,申请人(也就是我)的身份证、户口本,还有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,比如户口本上的关系页,或者派出所开的亲属关系证明。挂了电话我赶紧翻箱倒柜,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在火化时就收好了,户口本也找得到,只是亲属关系证明——我和父亲的户口早就分开了,原以为户口本上有曾用名能证明,看来还是得跑趟派出所。
第二天一早去了户籍地派出所,说明来意后,民警查了档案,很快帮我开好了亲属关系证明。拿着一沓材料再去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时,心里踏实多了。窗口的大姐接过材料,一页页仔细核对,还问了逝者是否有其他亲属需要确认意见,我说父亲生前跟母亲和我都沟通过,母亲也签了同意书。大姐点点头,说材料没问题,让我填了张《北京市骨灰海葬申请表》,留下手机号,告诉我审核需要5个工作日,通过后会打电话通知预约船期。走出大厅时阳光正好,想起父亲总说“凡事慢慢来,稳当”,倒也应了此刻的心情。

大概一周后,我接到了工作人员的电话,说申请通过了,最近的船期在下个月中旬,问我们是否方便参加。我和母亲商量后定了日子,工作人员又提醒,公益海葬限直系亲属5人以内参加,登船时要带好身份证原件。到了登船那天,我们按通知的时间到了码头,工作人员早已在那里等候,帮我们核对身份、发放纪念鲜花。船缓缓驶离港口,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,母亲抱着父亲的骨灰盒,轻轻哼着他生前爱听的老歌。仪式很简单,没有繁琐的流程,工作人员引导家属依次将骨灰撒入大海,白色的骨灰随着花瓣一起落入水中,很快与碧波融为一体。结束后,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一张“骨灰海葬纪念证”,上面印着撒海日期和编号,说这是永久的纪念。
回来的路上,母亲说:“你爸这辈子就喜欢水,这下他该自在了。”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海鸥,突然觉得公益海葬不只是完成遗愿,更是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。这些日子跑手续虽然有些奔波,但从咨询到登船,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很耐心,材料清单清晰,流程也不复杂——只要提前准备好证明文件,按步骤申请,就能顺利完成。如今父亲的骨灰化作了大海的一部分,而那张纪念证和办理手续时的点滴,成了我们心里温暖的念想。或许,这就是公益海葬的意义:让告别变得轻盈,让思念有处安放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