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的骨灰坛在堂屋供了三年,直到上个月台风过境,装着坛罐的樟木箱渗进雨水,我才真正开始面对这个搁置已久的难题。父亲蹲在屋檐下抽着烟,烟蒂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坟堆,"撒海里吧,你爷爷年轻时总念叨要去看南海。"这个决定像块石头投进家族微信群,三伯立刻打来电话,听筒里传来祠堂老槐树下的嘈杂声,"万万不可啊,骨灰入水就是散了龙脉,后代要断了根的!"
这场争执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奶奶下葬时的场景。那时全村人踩着泥泞来帮忙,风水先生举着罗盘在山坳里转了三个时辰,最终选定背靠青山、面朝溪流的吉位。奶奶的棺木要按"头枕山、脚蹬水"的规矩摆放,陪葬的铜钱要摆成北斗七星状。如今父亲摩挲着爷爷生前用的旧船票,泛黄的纸片上还留着南海诸岛的航线图,"你爷爷当海军那会儿,在西沙守了五年礁盘,骨灰撒在海里,才算回了老地方。"
为了弄清骨灰撒海与风水的关系,我特意去拜访了镇上的老道士。他在八仙桌上铺开宣纸,用朱砂笔勾勒出"气"的走向,"传统风水讲究藏风聚气,土葬时用棺椁纳气,骨灰撒海看似散了气,实则顺应了'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'的古训。"老人指着窗外奔流的河水,"你看这河水最终汇入大海,水性至柔却能载万物,先人骨灰融入其中,反倒是把个人的'小气场'汇入了天地的'大气场'。"
上个月的大潮日,我们租了艘渔船驶向爷爷生前驻守过的海域。父亲将骨灰和着花瓣撒向海面时,成群的银鲳鱼突然从船舷两侧跃出,在阳光下划出银色弧线。三伯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,喃喃自语"原来龙真的藏在水里"。返航时我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,想起老道士说的"风水的本质是人心安处",或许真正的风水不在山水走向之间,而在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安放对先人的思念,就像爷爷曾守护的那片海,既承载着他的青春,也包容了我们的乡愁。

如今祠堂的神龛上,爷爷的船票被装裱起来,旁边摆着个小小的玻璃瓶,里面装着那片海域的海水和贝壳。清明祭祖时,小侄女指着瓶中的贝壳问"太爷爷是不是变成了大海的星星",父亲笑着点头,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船票上,那些褪色的航线仿佛变成了流动的星河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