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陪长辈办理海撒手续时,我才真正理解"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"的深意。在北京这座超大城市里,选择骨灰海撒的家庭逐年增多,但很多人像我最初一样,对着地图搜索"海撒办公室"时总感到迷茫。其实只要找对了坐标,这条承载着生命告别的路,远比想象中温暖清晰。
穿过长安街的梧桐树荫,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西北方向走约800米,文兴街甲1号的白底蓝字门牌就藏在一排银杏树下。第一次来这里时,我曾误以为要进公墓园区,后来才发现服务站独立设置在居民区旁的两层小楼里。门口没有醒目的标识,只有玻璃门上"生命关怀服务"几个字透着庄重,推门时风铃轻响,倒比想象中少了几分肃穆,多了些邻家般的安宁。
服务站一楼大厅的布局像社区服务中心,米黄色的沙发上总放着叠得整齐的毛毯。靠窗的长桌上摆着海撒流程手册,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上面投下细密的光影。记得那天接待我们的王姐递来温水,指着墙上的区域地图说:"很多人以为海撒办公室在八宝山公墓里面,其实咱们服务站从2018年起就搬到这条安静的街道了。"她翻开登记册时,我注意到每页都夹着干枯的花瓣,后来才知道是家属撒海时带回的纪念品。
办理手续的过程比想象中便捷。在二楼咨询室,工作人员会详细讲解海撒的季节选择——春季的渤海湾风浪小,秋季的黄海海域水温适宜。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不同航线的实景视频,有家属在甲板上撒下花瓣的慢镜头,也有海鸥追逐船尾浪花的画面。最让我触动的是墙角的意见箱,贴满了便利贴,有人写着"感谢你们让父亲的最后一程如此体面",还有孩子稚嫩的笔迹画着扬帆的小船。

离开时已是傍晚,文兴街的路灯次第亮起。回头望时,服务站窗口透出的暖光与对面居民楼的万家灯火连成一片。原来生命的终点并非冰冷的符号,当海撒服务站融入社区肌理,那些关于告别的困惑与不安,都化作了可以触摸的温度。现在每次路过长安街,我总会想起那个藏在银杏树下的小院,它像一座温柔的灯塔,指引着每个需要的人,找到通往星辰大海的坐标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