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月,我站在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窗口前,手里攥着一沓材料,终于明白海葬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。去年此时他躺在病床上说"想回大海",如今这句遗言成了我们全家最重要的事。经过两个月的奔波,我想把这些亲身经历写下来,给同样选择让亲人归于碧海的朋友们做个参考。
最初接触海葬是在殡仪馆的服务大厅。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上写着"骨灰撒海服务指南",才知道正规海葬需要通过有资质的殡葬服务机构办理。我们比较了三家机构,发现民政局直属的公益海葬项目性价比最高,不仅费用由财政补贴,每年春秋两季还会组织集体撒海活动。记得当时需要填写《骨灰撒海申请表》,上面要详细注明逝者姓名、身份证号、火化证明编号,以及家属的联系方式和与逝者关系。
准备材料时曾因为一份证明跑了三趟街道办事处。除了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,还需要提供经办人的身份证和户口本。特别要注意的是,如果逝者户口本上有多个子女,需要提供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委托书,这是为了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。我在复印店遇到一位同样办理海葬的阿姨,她提醒我提前准备逝者一寸照片,用于制作骨灰撒海证。

选择服务套餐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。基础套餐通常包含骨灰盒、撒海仪式、船舶租赁等基本项目,而个性化服务可以添加鲜花伴撒、纪念视频拍摄等内容。我们为父亲选了春季的集体撒海,同行的有三十多个家庭,大家在甲板上默默传递着洁白的菊花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机构对骨灰处理有不同要求,有的需要提前将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袋,这项服务殡仪馆可以协助完成。
出海那天的情景至今清晰。凌晨五点半在码头集合,工作人员核对身份后发放号码牌,家属凭牌领取骨灰寄存证。登船前要签署《骨灰撒海确认书》,仪式全程有专业司仪引导。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坠入湛蓝的海面,海鸥在船舷边盘旋,那一刻突然理解父亲为何选择这样的归宿。返航后大约一周,我们收到了民政部门寄来的《骨灰撒海证书》,证书上刻着经纬度坐标,那是父亲永远安眠的地方。
办理过程中也踩过一些坑。最初以为网上随便找的中介更便捷,后来才发现必须选择民政局备案的正规机构。建议大家提前三个月开始准备,特别是春秋季集体海葬名额紧张,最好通过殡葬服务热线或政务APP提前预约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在窗口前排队的清晨,在档案室查找证明的午后,都是对父亲最后的告别仪式,当证书寄到家的那天,我把它和父亲的老花镜放在一起,终于可以轻声说句:爸爸,我们完成了你的心愿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