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奶奶走的时候,全家人在葬礼形式上犹豫了很久。奶奶生前总说自己喜欢水,退休后每年夏天都要去青岛看海,说大海又宽又静,像能装下所有心事。传统的墓地价格高,每年扫墓还要带着老人孩子长途奔波,后来姑姑提起,或许可以试试海葬——既环保,又离奶奶喜欢的大海近。但我们都住在北京,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内陆城市,真的有海葬服务吗?这个问题成了那段时间我们全家最关心的事。
带着疑问,我先给社区居委会打了电话,工作人员说北京确实有海葬服务,是由市民政局下属的殡葬服务中心统一组织的,每年春秋两季有固定的出海批次。挂了电话我又查了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的官网,发现从2019年起,北京就把海葬纳入绿色殡葬补贴范围,不仅基本服务免费,家属还能申请一定的交通补贴。原来北京的海葬并不是在本地“有海”,而是统一从天津港出发,乘船到渤海湾指定海域进行骨灰撒放——毕竟从北京到天津港开车只要两小时,对家属来说不算太远。
确定有服务后,我们开始着手办理。第一步是预约,需要通过“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”的官网或微信公众号提交申请,填写逝者信息和家属联系方式。大概三天后,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核实情况,还贴心地提醒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家属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。因为奶奶是北京户籍,工作人员说可以享受全额免费服务,包括骨灰袋、降解坛、登船仪式用品,甚至连家属乘船时的简餐和饮用水都包含在内,只有家属从北京到天津港的交通费需要自理,但后续可以凭车票申请200元的交通补贴。
今年春天我们终于等到了登船的日子。早上七点半,家属们在天津港集合,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蓝色的纪念册和白菊。登船后,船舱里有专职的礼仪师引导,先播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,然后由家属代表简单致辞。当船行至渤海湾深处,工作人员会按预约顺序叫家属到甲板,把装着骨灰的降解坛放入专用的撒放装置——坛体是可降解材料,入水后会慢慢溶解,骨灰随着海流飘散。奶奶的骨灰撒下去时,海面上正飞过一群海鸥,姑姑说,这大概是奶奶在跟我们告别。仪式结束后,工作人员还给每家发了一张“海葬纪念证”,上面印着撒放海域的经纬度,以后想“看看”奶奶,还能通过手机APP定位到那个坐标。
现在回想起来,海葬确实是个温暖的选择。没有墓碑的束缚,奶奶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她喜欢的自然里;每年春天看看大海,比挤在墓地的人群里更能静下心来回忆。如果你也在北京,身边有亲人希望以这种方式告别,不妨先通过民政部门的官方渠道了解详情——记得提前准备材料,避开清明、冬至等高峰期预约,工作人员的服务很耐心,整个过程比想象中更庄重、更贴心。毕竟,让逝者安心,让生者释怀,这才是殡葬最本质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