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去了渤海湾。那天的海是灰蓝色的,风里带着咸湿的味道,像他生前总说的“老家海边的味儿”。父亲退休后总爱翻老照片,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说:“你奶奶家就在海边,我小时候天天在沙滩上捡贝壳。”所以他走前留了话:“别给我占地方,撒进海里,我好回去看看。”工作人员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,随着一声“请家属送别”,白色的骨灰混着粉色的康乃馨,真的像一朵云飘进了海里。甲板上的风突然大了些,母亲攥着我的手说:“以后想他了,该去哪里看他呢?
后来我才知道,北京市早就为撒海的逝者建了专门的纪念场所。在通州区潮白河岸边,有一座“北京市骨灰撒海纪念广场”。第一次去是去年清明,坐地铁6号线到东夏园站,再打车十分钟就到了。广场入口处立着一块米白色的石碑,上面刻着“海纳百川,魂归自然”八个大字,阳光照在上面,像撒了一层碎金。往里走是长长的纪念墙,黑色的花岗岩上嵌着一块块小牌子,每个撒海逝者的名字都被烫金刻在上面,旁边还刻着撒海的日期。那天去的时候,有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正用软布轻轻擦着墙上的名字,旁边摆着一小束雏菊——后来聊起才知道,那是她先生的名字,他们结婚五十年,先生走后她每年都来这里坐一坐。工作人员说,广场每周二、四、六上午9点到11点开放,家属可以带鲜花、水果来,也可以在纪念墙前放一张亲人的照片,静静地坐一会儿。
除了纪念广场,很多人也会选择去撒海的海边祭拜。我父亲的骨灰撒在了渤海湾的某片海域,每年夏天,我都会带着他爱吃的绿豆糕和一束白菊,去附近的北戴河海滩。记得第一次去时,我在礁石上坐了很久,把绿豆糕掰成小块撒进海里,就像小时候他喂我吃点心那样。海风吹过的时候,听着浪声,总觉得他就在旁边笑。如果不方便去海边,家里也可以设一个小小的纪念角。我在书房的书架上腾了一格,放着他的老花镜、看过的《三国演义》,还有一张我们全家在海边的合影。每天早上擦桌子时,我都会顺手擦擦相框,就像他还坐在书桌前看书一样,偶尔抬头问我:“今天天气怎么样?”
现在还有很多线上纪念平台,我试过在“生命纪念网”上给父亲建了一个纪念馆,上传了他的照片和生平故事。逢年过节,我会在上面写一段话,就像以前打电话跟他聊天一样:“爸,今天包了饺子,是你爱吃的韭菜馅,我多吃了两个。”其实祭拜的形式从来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心里的那份惦记。上个月整理旧物,翻出他生前常穿的蓝色外套,摸着袖口磨出的毛边,突然想起他总说:“人这一辈子,活的是情分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无论是纪念墙上的名字,海边的浪花,还是书架上的老花镜,都是这份情分的延续。只要心里记着,他就永远在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