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父亲走的时候,手里还攥着那张泛黄的旧船票。那是四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出海时留下的纪念,临终前他盯着窗外的海鸥轻声说:"把我撒进黄海吧,跟着浪花走。"这句话让我在处理后事时犯了难,捧着那个沉甸甸的骨灰盒站在海边,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这样做真的合法吗?
后来我才知道,像我这样纠结的人不在少数。民政部门的朋友告诉我,近年来咨询骨灰海撒的家属逐年增多,但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存在误解。其实我国法律并没有完全禁止骨灰撒海,反而在《殡葬管理条例》中明确鼓励生态安葬方式,包括海撒、树葬等。不过这里有个关键前提,必须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手续,在指定区域进行。就像开车需要驾照一样,看似自由的海撒行为,其实藏着不少法律讲究。
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擅自进行的"野撒"行为。去年青岛海事法院就处理过一起案例,有人为图方便在近海养殖区撒放骨灰,结果造成局部海域污染,不仅被处以罚款,还得承担清理费用。这让我想起当时准备偷偷出海时的后怕,如果真那么做了,不仅违背了父亲生前遵守规矩的教导,可能还要面临法律追责。原来法律对于骨灰处理的规定,本质上是为了平衡情感表达与公共利益,既尊重个人意愿,也守护着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。
现在回想整个过程,最庆幸的是当时联系了市殡葬服务中心。他们安排的海撒仪式既庄重又规范,三十多个家庭的骨灰随着花瓣一起融入大海,没有想象中的悲伤,反而有种生命回归自然的平静。工作人员说,去年全市通过正规渠道完成海撒的有两百多例,这个数字还在慢慢增长。或许就像父亲说的,大海是最包容的归宿,但这份归宿需要我们用理性和敬畏之心去守护,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