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整理祖父留下的皮箱时,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从旧书里滑落。照片边缘已经起了毛边,右下角用钢笔写着"1931年北平"的字样。画面中央是一座西洋风格的宏伟建筑,十二根雕花石柱撑起三角形山墙,檐角下悬挂着青铜风铃,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门前那排栩栩如生的兽首人身雕像——这竟是传说中的圆明园海晏堂。

指尖轻抚过照片上斑驳的折痕,仿佛触到了百年前的风。祖父曾说这是他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时,从一位法国教授那里翻拍的。照片里的海晏堂还保留着光绪年间修复后的模样,虽然木质门窗已有些褪色,但整体结构完好无损。十二生肖兽首整齐地排列在八字形石台上,每个兽首神态各异,兔首的温顺、虎首的威严、龙首的昂扬都清晰可辨。石台下方的喷水池里,似乎还能看到粼粼波光,让人想起当年"水力钟"运转时的盛况。

仔细端详照片背景,能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。东侧回廊下停着一辆铁皮自行车,车把上挂着草帽,想必是当时管理人员的代步工具。西侧石阶上坐着两位穿长衫的读书人,正低头交谈,他们脚边放着的相机皮箱,暗示着这张照片可能并非孤本。最让我动容的是檐角处那株倔强的爬山虎,藤蔓沿着石柱蜿蜒而上,在石雕花纹里扎根生长,像是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历经劫难的建筑。

北京圆明园海晏堂老照片-1

去年秋天专程去圆明园遗址公园,站在海晏堂残存的大水法前,我又想起了那张老照片。如今的石质台基上,十二生肖兽首的位置只剩下空洞的凹槽,唯有西洋楼的断壁残垣在夕阳下沉默伫立。导游说目前已知的兽首仅有七尊回归祖国,还有五尊仍流落海外。抚摸着冰凉的石壁,照片里完整的海晏堂忽然变得鲜活起来,那些兽首仿佛从未离开,依旧在阳光下喷吐清泉,在月光下聆听风铃。

北京圆明园海晏堂老照片-2

这张穿越近百年时光的老照片,不仅记录了建筑的原貌,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。当我们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欣赏回归的兽首时,不应忘记它们原本的家就在这片土地上。老照片里的海晏堂提醒着我们,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,其实就藏在这些凝固的光影里,等待着我们去发现、去铭记、去守护。或许正是这些带着温度的旧影像,让我们在回望来时路时,能更清晰地看见未来的方向。

北京圆明园海晏堂老照片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