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走的那天,窗外的玉兰花正落得满地都是。他躺在病床上,枯瘦的手紧紧抓着我的手腕,气若游丝却异常清晰地说:"囡囡,别给我买墓地,把我撒进东海去...你小时候我带你去赶海,你说大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家..."
这句话像根针,在我心里扎了三年。直到上个月整理他的遗物,翻出那张泛黄的赶海照片——七岁的我举着小螃蟹,爷爷站在齐膝的海水里笑,背后是翻涌的蓝。我突然意识到,是时候认真回答他的问题了:老人的骨灰,真的能撒进大海吗?
其实最初家里人是反对的。姑姑抹着眼泪说:"哪有把先人骨灰随便扔水里的?老辈人讲究入土为安,这不是让他成了孤魂野鬼吗?"我跑去社区殡葬服务站咨询,穿蓝大褂的王姐听完我的话,递给我一杯热茶:"姑娘,您爷爷的想法很开明。但有个关键问题得弄明白——'撒大海'和'扔大海'可不是一回事。"她翻开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指着第十条给我看:"禁止在江河湖海水库等水域弃置骨灰,但通过正规殡葬服务机构组织的海葬是允许的。就像您不能随便把垃圾扔河里,但专门的清淤船处理淤泥是合法的,一个道理。"
后来我才知道,私自撒骨灰不仅违法,还可能破坏海洋环境。去年青岛就有家属在近海撒骨灰时,塑料骨灰盒碎片漂到浴场,被游客误以为是垃圾。王姐说,正规海葬会用可降解的骨灰袋,混着花瓣一起撒,殡葬船会开到指定的海域——通常是远离航道和渔场的地方,水深超过20米,洋流稳定,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。"你爷爷喜欢大海,总不希望自己的骨灰给大海添麻烦吧?"她这句话,让我想起爷爷总把钓鱼时钓到的小鱼放回水里,嘴里念叨着"留着它们长大"。
真正让家人松口的,是大伯讲的故事。他说爷爷年轻时是渔民,有次出海遇到台风,是老船长带着大家把船上的木箱拆了当筏子,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才靠岸。"爸那时候就说,大海看着凶,其实最包容。人这辈子吃了大海的饭,死了回归大海,是本分。"去年冬至,我们联系了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海葬专线,工作人员寄来一本《海葬服务指南》,里面详细写着流程:提前一周提交逝者证明,选择撒海日期,家属可以登船随行,每人限带3束白色或黄色的鲜花。
撒海那天是个晴天,海风带着咸腥味。殡葬船缓缓驶离港口,越往深海走,海水的颜色从浑浊的黄变成透亮的蓝。工作人员把爷爷的骨灰倒进可降解的布包里,掺了些白菊和康乃馨的花瓣。我和弟弟各执一端,在司仪"愿逝者安息"的引导下,慢慢将布包放入海中。骨灰随着水流散开,像一群银色的小鱼,转眼就消失在粼粼波光里。妈妈突然说:"你们看,爸好像在笑。"顺着她指的方向,远处的浪尖上正跳跃着细碎的光斑,真像爷爷眯起眼睛的样子。
回来的路上,王姐递给我们一张"海葬纪念证",上面印着撒海的经纬度。她说现在很多家属会把这个坐标记在手机里,想爷爷的时候就看看地图上那片蓝色的区域。其实不必看地图,我每次想起爷爷,眼前总会浮现他站在海边的样子——风吹乱他的白发,他却笑得像个孩子。老人的骨灰能不能撒进大海?答案是能,但要通过正规的方式,带着敬畏和爱。就像爷爷说的,大海是最大的家,而真正的思念,从来不需要墓碑来安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