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爷爷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,他这辈子在陆地上走了太多路,最后想回到海里去。那时我才第一次认真思考,中国到底有哪些城市可以实现这样的心愿。后来跟着家人一起查询资料、跑民政部门,才发现原来从北到南,已经有不少海滨城市为这样的念想铺好了路。这些城市不仅有蔚蓝的海域,更有日渐成熟的服务体系,让“归于山海”这件事,变得温暖而具体。

北方最先让我记住的是大连。这座被渤海和黄海环抱的城市,海葬服务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。记得第一次给大连殡葬服务中心打电话,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春秋两季会组织集体海葬,家属可以跟着船一起出海,到指定的渤海湾海域。“那里海水干净,风浪小,家属站在甲板上撒骨灰时,还能看到海鸥跟着船飞。”电话里的声音很温和,让我想起爷爷总说他年轻时在大连港见过的海鸥,翅膀亮得像镀了层银。除了集体海葬,大连还支持个性化预约,比如选择爷爷生日那天出海,只是需要提前三个月申请,毕竟要避开恶劣天气,也要给海洋环境留出缓冲时间。

往南走,青岛的海葬服务带着点山东人的实在。朋友的外公去年在青岛完成了海葬,她跟我说,最打动她的是民政部门的“一站式服务”。从家属提交申请到最后出海,不需要自己跑流程,工作人员会帮忙办齐所有手续,连骨灰盒都是可降解的玉米淀粉材质,扔进海里不到半年就会自然分解。“我们跟着船到黄海中部的专属海域,那天天气好,海水蓝得像块玻璃,工作人员说这片海域是专门划定的‘骨灰撒海区’,不会影响渔业和生态。”朋友说她外公生前总念叨“落叶归根”,现在觉得,融进这样干净的海水里,或许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归根”。

上海的海葬服务则透着大城市的细致。去年春天陪同事去咨询时,发现他们有专门的“海葬纪念园”,虽然骨灰撒进了东海,但家属可以在纪念园里认领一棵纪念树,树上挂着刻有逝者名字的金属牌。“每年清明,我们会组织家属来给树浇水,其实也是给心里留个念想。”工作人员指着纪念园里的照片墙说,上面是历年海葬活动的照片,有老人对着大海挥手的,有年轻人抱着孩子撒花瓣的,每张照片里的海都蓝得不一样。上海的海葬海域在长江口外的东海区域,离市区不算远,坐船一个多小时就能到,而且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出海日期,不用等太久。

中国海葬的地方有哪些城市名字-1

再往南,广州和深圳的海葬服务带着点岭南的活力。广州的朋友说,他们那里的海葬不仅有传统的骨灰撒海,还能选择“骨灰钻石”——把骨灰提炼成钻石,然后镶嵌在特制的吊坠里,家属戴着吊坠出海,把吊坠轻轻放进珠江口的伶仃洋。“我奶奶生前爱打扮,觉得这样既能陪着我们,又能‘游’遍她没去过的海。”深圳则更年轻,他们的海葬预约可以在“i深圳”APP上完成,从提交材料到缴费全程线上操作,甚至还有VR预览功能,家属可以提前看到出海路线和海域环境。“年轻人接受度高,我们去年的海葬预约里,30岁以下家属占了三成。”深圳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的海葬海域在大鹏湾,那里海水透明度高,撒骨灰时能看到白色的骨灰慢慢融进蓝色的海水里,像雪花落在湖面。

后来爷爷的心愿在青岛实现了。那天我们跟着船到黄海中部,工作人员递来可降解的骨灰袋,爸爸和叔叔一起把骨灰撒进海里。海风很轻,骨灰顺着水流往下沉,几只海鸥突然从船尾飞过来,绕着我们盘旋了两圈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这些提供海葬服务的城市,不只是给了逝者一个归宿,更是给生者留了一扇窗——透过那片海,我们总能想起那些曾陪我们走过一程的人,他们从未真正离开,只是换了种方式,在浪花里、在潮声中,继续看着我们往前走。现在每次看到地图上的大连、青岛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,心里都会觉得暖,因为知道那里的海,正温柔地抱着无数个像爷爷这样的心愿。

SEO关键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