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父亲在病床上握着我的手说,他想回大海去。这个在什刹海畔住了一辈子的老北京人,年轻时是远洋货轮的轮机长,总说大海是最包容的归宿。当时我只当是老人的戏言,直到今年春天去街道办咨询殡葬事宜,才知道北京早就有了骨灰撒海补贴政策,那一刻突然觉得,父亲的心愿原来触手可及。
最初以为海葬会是笔不小的开销。记得十年前邻居家办理类似事宜时,光是租船和相关服务就花了近万元。但在社区殡葬专员的指引下,我们在市民政局官网查到了最新政策:本市户籍居民选择骨灰撒海,可享受4000元的政府补贴,不仅覆盖了基本服务费,连家属随行的船票都包含在内。更贴心的是,补贴申请不用跑腿,在殡仪馆办理火化手续时就能同步提交材料,身份证、死亡证明、火化证的复印件加上一张银行卡,十个工作日补贴就到账了。
办理手续的过程比想象中顺畅。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海葬服务窗口,工作人员递来的《北京市骨灰撒海服务指南》详细列出了每个步骤:从预约登船时间、选择撒海区域,到骨灰降解容器的环保要求,甚至连家属参加仪式时的着装建议都考虑到了。特别让我感动的是,他们会根据家属意愿,在撒海时播放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。父亲最爱的《军港之夜》在渤海湾的晨风中响起时,我忽然明白,这场告别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逢。

七月的撒海仪式上,我们和其他二十多个家庭一起登上了“平安9号”服务船。甲板上飘着淡蓝色的丝带,工作人员为每个家庭准备了可降解的花瓣和骨灰盒。当父亲的骨灰随着黄海的浪花融入碧波时,同行的张阿姨抹着眼泪说:“老伴儿是老海军,这下终于能天天看海了。”她告诉我,原本担心儿子刚买房经济压力大,没想到补贴不仅覆盖了全部费用,街道还派了志愿者全程陪同,连往返码头的大巴都是免费的。
如今每次路过通惠河,看着河水汇入渤海的方向,心里总会泛起暖意。这份补贴政策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,更重要的是让绿色殡葬的理念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。据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,2023年北京骨灰撒海服务已办理1200余例,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亲人以这种方式回归自然。就像父亲常说的,大海带走的是尘埃,留下的是念想,而这份带着温度的政策,让每一份念想都有了更轻盈的安放方式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