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今年八十二岁,耳朵有点背,但记性好得很。上周我回家看他,刚进门就见他坐在藤椅上翻旧报纸,老花镜滑到鼻尖,手里捏着张泛黄的纸条,嘴里念叨:“撒海办……当年就是在这儿办的手续,现在咋就找不着了呢?
我凑过去问,才知道爷爷是想补办三十多年前的一份房屋改建审批材料。那会儿他在撒海街道住,手续都是街道里一个叫“撒海办”的办公室给办的。如今老房子要确权,社区说必须得有这份原始材料,可爷爷只记得“撒海办”三个字,具体在哪儿早模糊了。我笑着把纸条接过来:“爷爷您歇着,这事儿我来跑。”
头天晚上我先在网上搜“北京撒海办地址”,结果出来的要么是十年前的论坛帖子,说在撒海胡同12号,要么是地图上标记的“撒海社区服务中心”,电话打过去,对方说“我们这儿是社区医院,没听过撒海办”。第二天一早我又问小区门口的老邻居,张大爷叼着烟袋锅说:“撒海办?是不是以前管街道杂事的那个小办公室?早搬了吧?前几年街道合并,好多老机构都换地方了。”

没辙,我只好揣着爷爷的身份证和老户口本去了现在住的社区居委会。负责档案的李姐听我说完,翻了翻抽屉里的旧通讯录:“您说的应该是‘撒海街道综合事务办公室’,老居民都叫‘撒海办’。前两年街道区划调整,现在归新成立的撒海区建国路街道管了,地址在建国路甲89号,离地铁1号线永安里站不远。”她还特意给我画了张简易地图,用红笔圈出“进胡同左转,第三个门就是”。
第二天我按李姐说的路线走。出了地铁站往南走两百米,果然看到条窄窄的胡同,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。胡同口有个修鞋摊,师傅见我东张西望,主动问:“找撒海办?往里走,红门脸儿那个就是,门口挂着‘建国路街道综合事务办公室’的牌子,老人们还叫老名儿呢。”

推门进去,办公室不大,靠窗摆着三排旧木柜,文件柜上贴着手写的标签,透着股老派的认真。一个穿蓝衬衫的大哥正在整理档案,见我进来抬头笑:“办什么业务?”我说明来意,他接过材料翻了翻,指着柜顶的铁盒子:“您爷爷这材料我有点印象,那会儿我刚上班,跟着老师傅归档的。”说着搬来梯子,从最上层的盒子里抽出一沓牛皮纸袋,果然找到了标着爷爷名字的那份。
手续办完时快中午了,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文件上,爷爷的名字笔画歪扭却有力。我给爷爷打电话报喜,他在那头笑出了声:“还是现在方便,当年我骑着二八自行车跑了三趟才找着地方。”挂了电话我站在胡同口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,突然觉得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小办公室,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不起眼,却连着千家万户的日子。
其实找地址的过程不算难,难的是摸准“老名字”背后的新变化。要是您也遇到类似的事儿,不妨先问问社区或街道办,老机构换了新名字、搬了新地方是常事,多一句打听,就能少跑不少冤枉路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