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葬如何办理

清明前的风带着海边的湿气,我和母亲站在民政局殡葬服务大厅的窗口前,手里攥着父亲的火化证。父亲走的时候特意留了话:“别占那片地了,撒去海里,我这辈子就喜欢看水。”那时我们只当是句玩笑,直到整理他的遗物,发现一张泛黄的剪报,上面是二十年前关于海葬的报道,边角写着“此愿甚好”。这才明白,他不是随口说说。

海葬如何办理-1

决定办理海葬后,我们先去社区居委会打听,工作人员指了路:“直接去区民政局殡葬管理科,他们管这个。”第一次踏进那个挂着“绿色殡葬服务窗口”的办公室时,我还有些拘谨,没想到穿蓝色制服的张姐特别耐心:“现在海葬政策越来越完善,本市户籍居民基本能申请补贴,你们先填张申请表,我给你们讲讲流程。”她递来的宣传册上印着“让生命回归自然”,下面列着办理的四个主要步骤,我这才知道,原来海葬办理并没有想象中复杂。

准备材料的过程比想象中琐碎,但每一份文件都像在梳理父亲留下的痕迹。张姐说需要死者的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、户口本原件、所有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复印件,还有一份由全体家属签字的《海葬申请书》。母亲翻出父亲的户口本时,手指在他的页次上摩挲了很久:“你爸总说户口本上的地址是‘暂住’,这下真成‘常住’大海了。”最麻烦的是亲属签字,姑姑在外地,我们特意寄了申请书过去,她打电话来说:“哥的心愿,我们都支持,我签好字马上寄回。”材料备齐那天,阳光透过窗口照在文件上,我忽然觉得,这些纸张不再是冰冷的证明,而是带着全家人对父亲的尊重。

海葬如何办理-2

预约服务时,张姐提醒我们留意季节:“春秋季风浪小,适合出海,夏天太热,冬天又冷,你们选个家属方便的日子。”我们选了父亲生日那天,5月中旬,她说正好有一场集体海葬,家属可以免费登船,还能申请政府补贴的800元丧葬费。“集体海葬热闹些,有专业的司仪,也有乐队伴奏,单独海葬仪式更简单,但费用要自己承担。”母亲想了想:“就集体吧,你爸爱热闹,那么多老朋友一起‘远航’,他肯定高兴。”预约成功后,张姐给了一张通知单,上面写着集合时间、地点,还有注意事项:“登船别穿高跟鞋,带件外套,海上风大。”

仪式那天是个晴天,海风带着咸腥味,十几艘白色的殡葬船停靠在码头。我们跟着指引登船,船舱里已经坐了不少家属,有人捧着鲜花,有人抱着骨灰盒,脸上是相似的平静。司仪是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,声音温和:“今天我们带着亲人的心愿,送他们最后一程。请家属将骨灰盒放在指定位置,稍后我们会统一进行撒放仪式。”母亲把父亲的骨灰盒放在栏杆边,盒子上贴着手写的名字,是她练了好几遍才写好的。撒骨灰的时候,工作人员会先念名字,家属依次上前,将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。轮到我们时,母亲颤抖着手打开盒盖,骨灰混着玫瑰花瓣落入海面,像一群白色的蝴蝶,随着波浪慢慢散开。海鸥在船舷边盘旋,司仪说:“它们是来送亲人的。”

仪式结束后,我们领到了一本墨绿色的《海葬纪念证书》,封面上烫着金色的海鸥图案,里面印着父亲的名字和撒放日期。张姐后来打电话说:“补贴已经打到你们提供的银行卡上了,记得查收。如果想建网上纪念馆,我们可以帮忙申请,输入名字就能看到纪念页面。”现在每次想念父亲,我都会打开那个网页,背景是蓝色的海,下面有亲友留下的寄语。母亲说:“以前总觉得海葬是‘没根’,现在才明白,大海就是最大的根,他在那里,我们心里也踏实。”

海葬如何办理-3

其实海葬办理的每一步,都是和过去好好告别的过程。从准备材料时触摸他留下的痕迹,到仪式上看他融入自然,再到如今在纪念页面写下思念,那些看似繁琐的流程,反而成了情感的出口。如果你也有亲人希望魂归大海,不妨像我们这样,一步步慢慢来——先去当地殡葬部门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