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那个清晨,我陪着母亲来到天津港的海撒专用码头。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掠过栈桥,远处货轮的汽笛声低沉地划破晨雾,母亲紧握着父亲的骨灰盒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"一会儿船开之前,能在这里给你父亲烧柱香吗?"她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发颤,这是我们全家在办理海撒手续时最关心的问题。
在港口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海撒流程中的祭奠规范。原来天津海撒港口确实允许家属进行简短的告别仪式,但考虑到消防安全和船舶航行安全,禁止使用明火和焚烧祭品。他们会在登船处设置鲜花领取点,家属可以用白色或黄色的菊花编织花束,也可以准备逝者生前喜爱的小物件随骨灰一同撒入大海。去年有位老教师的家人带来了他批改过的作业本,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在海水中缓缓散开,成为最特别的思念。

真正的祭奠仪式其实是在航行至指定海域后开始的。当船长通过广播告知已到达渤海湾的海撒坐标时,全体家属在甲板上列队站好。工作人员会按顺序引导家属将骨灰与花瓣、彩纸一同倾入海中。我注意到许多家庭都准备了手写的卡片,有的老人用毛笔写着"魂归沧海,大爱无疆",有的孩子画了幅简单的全家福。这些没有火焰的祭奠,反而让整个过程更显庄重肃穆,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陪伴着无声的告别。
办理海撒手续的过程比想象中顺畅许多。提前在滨海新区民政局预约登记后,需准备逝者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明等材料,港口会安排专用船舶定期出海。去年新开通的"思念专线"还提供了纪念证书服务,证书上烫金的经纬度坐标,成为家属日后缅怀的重要信物。返程时母亲把证书轻轻压在车窗下,阳光透过玻璃照在"北纬39°08',东经117°42'"的数字上,像撒在海面上的碎金。
如今每次路过港口,总能看见穿深色衣服的人们在鲜花领取处驻足。有人捧着相框轻声絮语,有人将花瓣撒向海面,白色的菊花瓣在湛蓝的海水中打着旋儿,渐渐与浪花融为一体。天津港的海撒服务不仅解决了骨灰安置的难题,更用理性而温暖的方式,让生命最后的旅程有了尊严与诗意。海风依旧吹拂着栈桥,但那些关于祭奠的疑虑,早已被这片包容的大海温柔化解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