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奶奶走的那天,她躺在病床上轻轻抓着我的手说,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老家那条河,要是能变成水里的鱼就好了。当时我没敢接话,直到捧着她的骨灰盒站在民政局门口,才真正明白这句遗言的重量。后来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办完水葬手续,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跑部门、填表格的日子,倒成了我与奶奶告别的最后仪式。

最初去街道办咨询时,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沓文件,指着《殡葬管理条例》某条说海葬属于公益性安葬方式,需要先向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提交申请。我这才知道水葬不是简单把骨灰撒进河里,正规流程得先通过审批。回家翻出奶奶的身份证、户口本和死亡证明,发现还需要殡仪馆出具的火化证明,而火化时必须特别说明保留完整骨灰用于海葬,普通火化后的骨灰粉碎度太高,不符合撒海标准。

在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提交材料那天,窗口的大姐特意提醒我准备亲属关系证明。"所有直系亲属都要签字同意",她指着申请表上的签字栏说。那天下午我挨个给叔叔姑姑们打电话,视频连线让他们在电子版上签字,折腾到半夜才凑齐所有材料。最麻烦的是公证环节,需要到公证处办理遗愿公证,带着奶奶生前的录像和手写遗嘱,在公证员面前一遍遍讲述她对水葬的执念。

审批通过后的那个清明节,我跟着殡葬服务船出海。当工作人员打开特制的可降解骨灰盒,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花瓣落入黄海时,突然想起奶奶教我背的那句"逝者如斯夫"。现在手机里还存着民政局发的海葬证书,证书编号末尾是奶奶的生日,这大概是这个流程里最温柔的设计。每次路过海边,总觉得那些跳跃的浪花里,藏着奶奶变成的鱼。

怎样申报水葬-1

其实办理过程中遇到过不少误解,比如邻居说"水葬就是随便扔河里",同事提醒"会不会污染环境"。后来才知道正规海葬有严格的区域划分,骨灰盒采用淀粉基材料,连撒放时的风速、水流都有科学测算。现在每次有人问起水葬手续,我都会把整理好的材料清单发给他们:户籍证明、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亲属同意书、遗愿公证......这些冰冷的文件背后,藏着的是让逝者回归自然的温暖心愿。

怎样申报水葬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