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我陪着母亲整理父亲的遗物时,第一次认真思考海葬骨灰该用什么罐子装。父亲生前总说喜欢大海的辽阔,早就和我们商量好百年后要骨灰撒海,可真到了要准备的时候,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骨灰罐,我和母亲反而犯了难——玻璃罐太沉,陶瓷罐怕摔,塑料罐又总觉得不够庄重,到底哪种罐子才适合装着父亲的骨灰,送他最后一程呢?
后来和母亲跑了几家殡葬用品店,又在网上查了不少资料,才慢慢理清楚,海葬骨灰罐的选择,远不止“好看”或“结实”这么简单。最开始我们看中了一款青花瓷的骨灰罐,上面画着海浪纹,和“海葬”的主题很搭,可店员提醒说,这种陶瓷罐硬度高、密度大,就算沉到海里,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很难分解,反而会变成海洋里的“垃圾”。父亲一辈子爱护环境,要是知道自己的骨灰罐成了海洋负担,肯定会不开心的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海葬选罐,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“环保”——毕竟,把骨灰撒向大海是为了让生命回归自然,而不是给自然带去伤害。
真正让我们理清思路的,是联系了当地负责海葬服务的公益机构。接待我们的王姐有十年海葬组织经验,她拿出几种样品给我们看:有一种是深棕色的纸浆罐,摸起来像厚纸板,却比想象中挺括,王姐说这是用甘蔗渣和回收纸浆压制成的,泡在水里三个月就能完全分解;还有一种米白色的罐子,轻轻一掰就能裂开,原来是淀粉基材料做的,遇水会慢慢溶解成无害的碳水化合物;最特别的是一个土黄色的小陶罐,表面有细密的孔隙,王姐笑着说这是“会呼吸的罐子”,用天然黏土烧制,不含釉料,埋在海水里半年左右就会被微生物分解成海底的淤泥。这些可降解材质的罐子,虽然没有陶瓷罐精致,却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——它们不会在海洋里留下痕迹,就像父亲的生命一样,悄悄融入自然。
除了材质,罐子的尺寸和密封性也很关键。王姐说,骨灰的重量因人而异,一般成年人的骨灰在2-4公斤之间,选罐子时要根据骨灰量来定:太小了装不下,太大了不仅浪费材料,拿着也笨重。我父亲的骨灰大概有3.2公斤,我们选了一个高30厘米、直径20厘米的纸浆罐,罐口有一圈螺旋盖,平时拧紧了不会漏灰,到了海上撒骨灰时,轻轻一拧就能打开,方便又稳妥。王姐还提醒,要是骨灰需要暂时存放,比如等合适的天气再出海,密封性就更重要了,“之前有家属用了没有密封盖的布罐,路上颠簸漏了些骨灰,最后哭着回来换罐子,多让人心疼。”所以选罐时,一定要看看罐口设计,短途运输能密封,撒海时又能轻松打开,才是最合适的。

最后让母亲下定决心的,是罐子上的“小心思”。我们选的纸浆罐表面是米白色的,王姐说可以自己手绘图案。母亲拿出父亲生前最喜欢的那本《海鸥乔纳森》,照着书里的海鸥剪影,用丙烯颜料在罐身上画了一只展翅的海鸥,又在旁边写了一行小字: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——老陈,我们都好。”画完后,母亲轻轻摸了摸罐子,说:“虽然知道它会慢慢化在海里,但看到这只海鸥,就像看到你爸又在天上飞了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海葬的罐子不只是一个容器,更是连接思念的桥梁——它带着我们的牵挂沉入大海,而那些手绘的图案、写下的文字,会变成心里的锚,让告别变得温柔又有力量。

现在回想起来,选海葬骨灰罐的过程,其实也是和父亲告别的过程。从最初的茫然无措,到后来懂得环保的重要、尺寸的实用、细节的温度,我们慢慢学会了用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离别。最后送父亲出海那天,阳光很好,海风轻轻吹着,我们打开那个画着海鸥的纸浆罐,看着骨灰随着浪花慢慢散开,母亲说:“你爸这下自由了。”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