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宝宝刚满月那会儿,我和老公总念叨着想去海边透透气。孕期憋了大半年,加上坐月子时天天围着小家伙转,心里早就痒痒的,想带着这个“小不点”看看蓝天白云和沙滩。可一提这个想法,家里人就炸开了锅:“孩子这么小,海边风大太阳毒,万一吹病了怎么办?”“海水那么凉,细菌又多,可不能让宝宝沾到!”连小区里带娃的阿姨们也劝我:“等孩子大点再说吧,小月龄宝宝出去折腾不起。”
其实我也知道大家的担心有道理。宝宝刚满月时,体重才比出生时多了两斤,小胳膊小腿细得像藕节,哭声都带着奶气。每次换尿布,都能看到他头顶软软的囟门还在轻轻跳动,让人不敢碰。儿科医生之前也说过,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好,体温调节能力差,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很弱。海边的阳光、海风、湿度,哪一样对他来说都可能是“挑战”。可心里那点对大海的向往,又实在按捺不住——总觉得这么美好的景色,该早点和宝宝分享。

后来我还是决定“科学尝试”。先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,又特意挂了儿科的号。医生听完我的想法,笑着说:“海边不是不能去,但得把‘功课’做足。”她告诉我,刚满月的宝宝去海边,重点要避开三个“坑”:强光直射、冷风直吹、环境嘈杂。“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阳光比较柔和,找个有树荫的地方,别让宝宝正对着太阳。海风大的时候,用小毯子裹住宝宝的肚子和手脚,别让风直接吹到皮肤。海边人多嘈杂,宝宝可能会受惊,尽量待在安静的角落,观察他的反应。”医生还提醒,小月龄宝宝皮肤娇嫩,防晒霜最好不用(6个月以下不建议),直接穿长袖透气的包屁衣,戴顶宽檐小帽子,物理防晒最安全。
真正出发那天,我们的装备比去露营还全。推车里铺了软垫,上面盖着薄纱巾遮阳;背包里装着换洗衣物、小毯子、湿巾、温奶器,甚至还有宝宝的小玩具——万一他哭闹,还能哄哄。到了海边,已经是下午5点,太阳斜斜地挂在天上,沙滩上的人也少了些。老公先去探路,找了个靠礁石的树荫处,用野餐垫铺出一块“安全区”。我小心翼翼地把宝宝从推车里抱出来,他穿着浅蓝色的长袖包屁衣,戴着顶卡通小帽子,小眼睛滴溜溜地转,好像在看海浪的样子。

刚开始宝宝很安静,偶尔发出“咿呀”的声音。可没过20分钟,我摸了摸他的小手,有点凉。赶紧把准备好的小毯子打开,裹住他的下半身。又过了一会儿,远处有人放起了风筝,线轴转动的“嗡嗡”声传来,宝宝突然瘪了瘪嘴,像是要哭。我赶紧把他抱起来轻轻拍,哼着他平时喜欢的儿歌,这才慢慢平静下来。前后算下来,我们在海边待了不到一个小时,看宝宝打了个哈欠,赶紧收拾东西回家。路上他就睡着了,小脸红扑扑的,呼吸也平稳,悬着的心才算放下。
现在回想起来,刚满月的宝宝不是绝对不能去海边,关键是“量力而行”。如果宝宝本身身体状况好,没有感冒、腹泻等不适,选个天气好、人少的时段,做好防晒、保暖、防噪音的准备,短暂停留一会儿也无妨。但要是天气不好(比如风大、暴晒),或者宝宝当天精神不佳,千万别勉强。毕竟对小月龄宝宝来说,安全永远比“看风景”重要。那次海边之行,虽然只待了不到一小时,却成了我和老公心里暖暖的回忆——原来带“小嫩芽”看世界,只要准备充分,就能既安心又美好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