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个春天,病房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热闹。他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,声音轻得像羽毛:“把我撒进海里吧,省事儿,还能看着渔船来来往往。”我攥着他枯瘦的手点头,那时只觉得这是个浪漫的念想,直到整理遗物时翻出他夹在书里的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“别麻烦机构,自己找个好天气,把我送出去就行”,我才意识到,这件事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
那天我在短视频平台输入“海葬自己进行”,跳出的视频大多是手持骨灰坛站在船头的画面:有人戴着墨镜把骨灰撒向海面,配文“最简单的海葬方法”;有人蹲在礁石上用塑料袋装着骨灰,说“找个没人的地方就行”。看着那些晃动的镜头,我心里发紧——父亲一生爱干净,连钓鱼时都会把鱼饵袋收进包里,如果真像视频里那样随意,他恐怕不会安心。

海葬可以自己进行吗视频-1

带着父亲的纸条和手机里存的视频,我去了社区服务中心。负责殡葬咨询的李姐听完我的话,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资料:“你看这些案例,去年有家属自己租船出海,骨灰没处理好,塑料袋飘回了沙滩,被环保部门约谈;还有人没注意潮汐,骨灰被浪打回岸边,最后还是得联系我们处理。”她指着文件上的红章,“海葬不是‘撒骨灰’那么简单,得提前申请海域、用可降解容器,还得避开航道和养殖区,这些都需要专业机构对接。”我这才发现,那些“自己进行”的视频里,没人提过《殡葬管理条例》里“骨灰处理需经审批”的条款,也没人说过正规机构会提前和海洋部门沟通,确保骨灰能被洋流带走,不污染近海。

后来我选了市里的殡葬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小王陪我走了整个流程:先在网上提交申请,附上父亲的死亡证明和海葬意愿书;三天后接到通知,去指定地点领取可降解骨灰坛——坛身是玉米淀粉做的,埋在土里三个月就能分解;出海那天,船是有资质的殡葬专用船,甲板上摆着小小的祭台,小王说这是“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”。当船行至指定海域,他教我把骨灰坛轻轻放入水中,坛身接触海水的瞬间开始融化,父亲的骨灰混着花瓣,慢慢沉入深蓝。海风里没有视频里的塑料味,只有远处海鸥的叫声,和小王轻声说的“他会顺着洋流去很远的地方”。

回来的路上,我删掉了手机里那些“自己进行海葬”的视频。原来真正的海葬,不是图省事的“撒骨灰”,而是对逝者的尊重,对自然的敬畏。就像父亲爱海,是爱它的辽阔与包容,而不是让它变成随意丢弃的地方。如果有人问我“海葬可以自己进行吗”,我会说:别信那些晃动的镜头,找个正规机构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才能让海风带着思念,送他去真正想去的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