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海风吹拂着我的发梢,手里捧着父亲生前挑选的樱花木骨灰盒,盒身上雕刻的海浪纹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去年此刻,我们一家人在渤海湾的游艇上完成了那场平静的告别,如今再想起骨灰盒缓缓沉入海面的瞬间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与自然相融的释然。
海葬时选择可降解骨灰盒是对海洋环境最基本的尊重。父亲退休后总爱去海边钓鱼,临终前特意嘱咐要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容器,他说不想给大海留下任何负担。我们最终选择了以淀粉基生物塑料为原料的骨灰盒,这种材料在海水中三个月就能完全分解为无害物质。记得那天船长特意提醒我们,要在距离海岸线12海里外的指定海域投放,那里的洋流有助于骨灰盒自然降解,同时避免对近岸生态造成影响。
处理骨灰盒的过程比想象中更具仪式感。按照海事部门的指引,我们在甲板上铺设了深蓝色的丝绒布,将骨灰盒平稳放置中央。妹妹轻轻打开盒盖,将父亲最爱的那枚钓鱼钩放入盒中,母亲则撒入一把故乡的泥土。当我按下手机录像键时,阳光恰好穿透云层洒在盒身上,仿佛父亲温和的目光。投放时需保持水平缓慢下沉,让盒内骨灰随着材料分解自然融入海水,这个过程我们用慢镜头记录了下来,如今翻看视频,仍能清晰看到盒身逐渐变得透明,最终化作鱼群环绕的光斑。
选择合适的纪念方式让告别变得温暖。返航途中,船长递给我们一个装有海水和海藻的玻璃瓶,说这是大海的回赠。现在这个瓶子摆在客厅的书架上,旁边是父亲的照片和那盘海葬视频的U盘。不同于传统墓葬的沉重,海葬让我们觉得父亲只是换了种方式陪伴在身边——春天看樱花时,会想起他曾说花瓣落入大海就是生命的延续;夏天去海边,总觉得潮声里藏着他熟悉的笑声。这种念想没有随着时间褪色,反而在每一次潮起潮落中变得更加绵长。

越来越多家庭选择海葬,不仅因为它的环保属性,更因为它赋予生命全新的意义。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海葬人数同比增长23%,可降解骨灰盒的使用率超过八成。在社区组织的海葬分享会上,有位老人说:"把骨灰撒向大海,就像把种子播进土壤,等待下一次生命的花开。"这种豁达让我深受触动,或许真正的永恒,不是墓碑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活在亲人记忆里的温度,是融入自然循环的安宁。
每次整理父亲遗物时,我都会重新观看那段海葬视频。画面里没有哀乐,只有海浪声和海鸥的鸣叫,骨灰盒带着我们的思念沉入深蓝,最终与海水融为一体。这种平静的告别方式,让死亡不再是终点,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回归自然的开始。当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时,我知道父亲正在这片他深爱的大海里,继续聆听潮起潮落的永恒诗篇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