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四点的锦州渔港,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,老王已经带着船员们登上了"辽锦渔0815"号渔船。这艘陪伴他二十年的钢制渔船正缓缓驶离码头,甲板上整齐码放的养殖笼里,是即将投放到渤海湾的中国对虾虾苗。作为锦州渤海海洋实业有限公司的资深船长,老王见证了这家企业从近海小作坊到现代化海洋产业集团的蜕变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锦州渤海海洋实业在渤海湾畔悄然起步。最初只是几名渔民合伙组建的小型捕捞队,靠着几艘木船在近海讨生活。随着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,公司创始人李建国带着团队转向生态养殖,在辽东湾海域首创"贝藻混养"模式,既提高了养殖效益,又修复了海洋生态。如今站在公司的现代化育苗基地里,看着育苗池里游动的半滑舌鳎幼苗,很难想象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简陋的滩涂。
在公司的海产品加工车间,工人们正将刚捕捞的梭子蟹进行分拣处理。这些鲜活的海产经过低温锁鲜技术处理后,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商超。质量检测员小林每天要抽检五十多个样品,从重金属含量到微生物指标,每一项数据都关系着消费者的餐桌安全。"我们建立了从海洋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系统,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产品的捕捞时间、养殖海域等信息。"小林一边操作检测仪器一边介绍,她手机里存着去年公司获得"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"认证时的合影。
近年来,公司投资两千万元建设了海洋生态研究中心,与大连海洋大学合作开展渤海湾生态修复项目。每年春季,他们都会组织增殖放流活动,将数百万尾中国对虾、三疣梭子蟹苗种投放到渤海湾。在公司的海洋牧场示范区,人工鱼礁吸引了成群的鱼类栖息,水下摄像机记录着黑鲷、花鲈在珊瑚礁中穿梭的画面。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,成为科研人员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素材。
从传统捕捞到生态养殖,从单一加工到全产业链发展,锦州渤海海洋实业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海洋经济的转型故事。公司旗下的"辽西湾"品牌海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,而他们打造的"海洋科普教育基地",每年接待上万名中小学生参观学习。站在新建的海洋经济产业园工地上,总经理李海波望着远处的钻井平台说:"渤海是我们的母亲海,守护好这片蓝色国土,才能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海洋的馈赠。"
当夕阳为渤海湾镀上金边,老王的渔船满载而归。码头边,冷链车已经等候多时,刚上岸的皮皮虾将在三小时内送达沈阳的生鲜市场。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在锦州渔港上演,构成了锦州渤海海洋实业有限公司最生动的发展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