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朋友阿明找到我时,眼睛红红的。他说父亲走了,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念叨:“我打了一辈子鱼,最后就想回海里去。”可家里的奶奶总抹着眼泪说:“哪有把骨灰撒进海里的?老话讲‘入海不吉利’,魂都飘散了可怎么办?”阿明夹在逝者遗愿和长辈顾虑之间,急得直搓手:“这撒大海的事,到底有没有讲究啊?
其实把骨灰撒进大海,第一个要注意的讲究就是“合法”。后来阿明去民政局咨询才知道,我国早在2013年就推行了骨灰海撒政策,但不是随便找片海就能撒的。得先向当地殡葬管理部门提交申请,说明逝者信息、撒海时间和地点,等审批通过后,由指定的殡葬服务机构组织,在距岸10公里以上的专属海域进行。要是自己开船随便找个地方撒,不仅可能被海事部门处罚,还可能因为靠近旅游区、港口等敏感区域,给海洋管理添乱。就像工作人员跟阿明说的:“逝者想回大海是心意,但得让这片海‘愿意’接纳才行,规矩不能破。”
第二个讲究,是对海洋生态的敬畏。阿明本来想把父亲的旧渔帽、老花镜一起撒进海里,觉得这样父亲“走得更全乎”,但殡葬服务中心的人拦住了他:“除了骨灰,啥都不能带。”原来骨灰本身是无机物,入海后会自然降解,可要是混进塑料、金属、布料这些东西,就可能污染海水,甚至被海龟、鱼类误食。而且骨灰最好提前请殡仪馆研磨得细一些,避免大块骨灰沉在海底形成堆积。阿明后来特意去看了研磨过程,机器把骨灰磨成细腻的粉末,工作人员说:“这样撒进海里,就像撒了一把细沙,大海才不会觉得‘硌得慌’。”
第三个讲究,藏在仪式感里。阿明原本觉得撒大海就是“一撒了之”,可真到了那天,他才发现仪式感不是形式,是给逝者和生者的“温柔告别”。出海那天,殡葬船缓缓驶向指定海域,阿明和家人围站在甲板上,手里捧着装骨灰的可降解纸盒。妹妹拿出父亲生前最爱听的《渔光曲》,海风把旋律吹得轻轻的;小侄女抱着父亲织的渔网模型,小声说:“爷爷,渔网我帮你收好了。”轮到撒骨灰时,阿明和弟弟一起,顺着海风的方向,慢慢把骨灰撒进海里。白色的粉末遇到浪花,像一群银色的鱼,眨眼就游进了深蓝色的怀抱。那一刻没人哭,阿明忽然懂了:父亲要的不是一个“墓”,是一场能让家人笑着送他走的“远行”。
最后一个讲究,是对逝者意愿的尊重。阿明奶奶后来之所以松口,是因为她翻出了父亲年轻时的日记,里面写着:“等我老了,就回海里去。海水是活的,比埋在土里自在。”其实传统观念里的“入土为安”,本质是希望逝者有归宿;而把骨灰撒进大海,又何尝不是一种“安”?大海的包容,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“存在”——或许变成一朵浪花,或许融进一条鱼的鳞片,或许随着洋流,去往他年轻时没到过的远方。就像阿明说的:“讲究不讲究,说到底是看心诚不诚。只要记得他,在哪都是家。”
如今阿明偶尔会带着孩子去海边,孩子指着远处的白帆问:“爷爷在那艘船上吗?”阿明笑着摇头:“爷爷在整片海里呢,你听,海浪声就是他在跟你说话呀。”把骨灰撒进大海,从来不是“不吉利”,是用最温柔的方式,让爱和思念,跟着大海一起,永远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