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陪外婆去殡仪馆取外公的骨灰。黑色的骨灰盒沉甸甸的,外婆抱在怀里,手指一遍遍摩挲着盒盖上雕刻的缠枝莲纹,像在确认什么。工作人员问她选哪种安葬方式时,她突然红了眼眶:“撒海里……他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?还能投胎吗?
外公走的时候92岁,生前总说自己是“海边长大的野孩子”,退休后每年都要去海边住两个月。可真到处理骨灰时,外婆却犹豫了。她偷偷跟我说,老家老人讲“骨头是根,得落在实处,魂才能跟着走”。以前村里土葬,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说是棺材挨着地气,逝者的魂才能顺着土地的脉络找到轮回的入口。要是骨灰撒进海里,水一冲就散了,“根”没了,魂不就成了没脚的鸟,飘着飘着就找不着投胎的道儿了?
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家,堂屋里供着太爷爷的牌位,牌位下面压着一小撮从祖坟取来的土。奶奶说,那是“接地气”,让太爷爷的魂知道家里人在等他“回来看看”。那时候村里谁家老人走了,子女要是把骨灰寄存到殡仪馆,都会被说“不孝”——“连个落脚的地儿都不给,是想让老人当孤魂野鬼吗?”在传统的观念里,骨灰不只是身体的残留物,更是灵魂的“锚点”。人们相信,只有让骨灰有个“固定的家”,逝者才能在轮回路上“认路”,才能在下一世顺利投胎为人。
可这几年,我身边选择海葬的人渐渐多了。朋友小林的妈妈前年走的,生前是生物老师,遗嘱里写着“把我撒进长江,流到海里去”。小林说,妈妈总说“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,我从水里来,回水里去,多自然”。她还跟小林开玩笑:“别担心我投胎,水是流动的,说不定下次下雨,我就变成你家窗台上的露珠了。”还有小区里的张阿姨,去年给老伴办了海葬,她说:“他一辈子爱自由,骨灰埋在墓地里多憋屈?撒进海里,想去哪儿去哪儿,多好。再说了,魂要是真有灵,还能被一把灰困住?”
其实仔细想想,“骨灰撒海影响投胎”的说法,说到底是把“灵魂”和“骨灰”绑在了一起。可在那些相信轮回的人心里,灵魂是轻盈的,是脱离肉体存在的;而在不相信轮回的人看来,骨灰不过是生命终结后的自然产物。去年冬天,外婆最终还是选了海葬。撒骨灰那天风很轻,骨灰混着花瓣飘进海里,像一群白色的蝴蝶。外婆突然笑了,说:“你外公以前总说,大海能装下所有故事。现在他成了故事的一部分,挺好。”
后来我问外婆:“您现在觉得,外公能投胎吗?”她没直接回答,只是指了指天上的云:“你看那云,今天在这儿,明天飘到别处,可它还是云啊。人也一样,不管是埋在土里,还是撒进海里,只要我们还记得他,他就一直‘在’。至于是不是投胎,那是老天爷的事,咱们把日子过好,就是对他最好的交代。”
或许,骨灰撒海能否投胎”的争论,从来都不只是对轮回的追问,更是生者对逝者的不舍,对“如何好好告别”的思考。有人觉得土葬能留住“根”,有人相信海葬是回归自然,有人说轮回在天,有人说记忆是魂。说到底,骨灰只是生命的余烬,而真正的“魂”,早已经融进了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里,藏在每一句“我想你”里,永远不会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