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奶奶在睡梦中安详地走了。全家人围坐在老房子的客厅里,讨论后事时,父亲叹了口气说:“现在墓地价格太高,咱们住的这片老城区,稍微好点的墓园一平方米要好几万,实在负担不起。”堂姐突然说:“我同事的父亲前年选了海葬,听说既环保又省心,要不咱们也了解下?”就是这句话,让我们一家人开始了对上海海葬的探索。
记得第一次打电话咨询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时,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很耐心。她说海葬预约需要提前准备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,还有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同意书。如果逝者是上海户籍,还能申请丧葬补贴,这让我们心里踏实了不少。预约流程比想象中简单,通过“上海殡葬”官方公众号就能提交信息,大概一周后收到了确认短信,通知我们下个月中旬的出海时间。

海葬当天是个晴朗的秋日,我们按照通知提前半小时到了吴淞口的码头集合。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,帮我们核对信息、分发纪念册,还轻声安慰有些紧张的母亲:“别担心,整个过程会很庄重,我们会陪着大家。”登船后,船舱里已经坐了十几户家庭,大家都带着简单的白色菊花,气氛安静却不压抑。船开出去大概一个小时,到了指定的海域,广播里响起轻柔的音乐,工作人员引导家属按顺序走到甲板。父亲抱着奶奶的骨灰盒,我扶着母亲,看着工作人员小心地将骨灰和花瓣混合,然后父亲轻轻扬起手,骨灰随着海风飘向海面,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上,像奶奶年轻时爱笑的眼睛。那一刻,心里突然就平静了——原来离别也可以这样温柔。
关于费用,我们最初最关心的就是这个。工作人员解释说,上海户籍居民的基础海葬服务是免费的,包括船只租赁、工作人员服务、纪念册和花瓣,这部分由政府补贴覆盖。我们只额外花了200元买了一个可降解的骨灰盒,比传统骨灰盒便宜很多。同行的一户非上海户籍家庭说,他们的基础费用是800元,没有补贴,但也比买墓地划算太多。另外如果需要纪念光盘或集体纪念碑刻名,大概需要300-500元,我们选了刻名,想着以后想念奶奶了,可以去墓园的纪念墙看看。

现在每次路过黄浦江,母亲都会望着江面笑:“你奶奶现在肯定在大海里‘散步’呢,比挤在小墓地里舒服多了。”上海的海葬政策确实让人暖心,不仅流程规范、费用透明,更重要的是让“回归自然”这个概念变得具体。如果你也在为殡葬方式犹豫,不妨了解下上海的海葬——它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温柔的开始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