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拂过渤海湾的清晨,我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站在甲板上。盒子比想象中轻,就像他晚年总说的"人活一世,最终要回归自然"。三年前那个秋叶泛黄的午后,父亲躺在病床上,指着电视里播放的骨灰撒海新闻轻声说:"我喜欢大海,等我走了,就把我撒进海里。"那时我还不懂,这个决定会成为我们全家与父亲之间最温暖的约定。
办理手续的过程比预想中顺利。北京市骨灰撒海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递来一本蓝色手册,里面详细记录着登记流程、船舶安排和注意事项。窗口的大姐看出我的紧张,轻声解释:"撒海不是终点,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。"她的话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"海纳百川",或许正是这份包容,让越来越多北京人选择用这种方式安放亲人。
登船那天,渤海湾的海水泛着宝石般的蓝光。同行的二十多个家庭里,有白发苍苍的老两口相互搀扶,也有年轻人抱着小小的骨灰盒。当工作人员轻声念到"请家属准备"时,我打开骨灰盒,父亲的骨灰混着细碎的花瓣落入海中。那一刻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,只有海风吹过耳畔的温柔声响,仿佛父亲在说"别难过,我回家了"。海鸥在船尾盘旋,翅膀掠过浪花,像是在为远行的灵魂引路。

返航途中,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组织大家分享故事。一位阿姨拿出丈夫生前最爱的航模照片:"他当了一辈子海军,现在终于可以永远在海上漂着了。"旁边的小伙子擦着眼泪笑道:"我妈总说自己是蒲公英,现在真的随风入海了。"这些细碎的话语里,没有沉重的悲伤,反而透着对生命的释然。原来死亡不是消失,而是换一种方式存在——在潮起潮落间,在每一朵浪花里。
如今每个父亲节,我都会带着孩子去海边。小家伙捡着贝壳问:"爷爷真的变成大海了吗?"我望着远处的海平面,想起父亲撒海那天,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像撒了满地的星星。或许这就是骨灰撒海的意义:让生命以最温柔的方式延续,让爱如同潮汐,永远在岁月里涌动。北京市的这片海,不仅安放着逝者的骨灰,更承载着生者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与尊重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