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我在青岛港的码头捧着那个小小的紫檀木骨灰盒,看着海鸥掠过湛蓝的海面。这是我和老伴儿约定好的结局——她总说自己是海边长大的姑娘,百年后要化作浪花回到故乡。从拿到死亡证明到完成海葬仪式,整整28天的办理过程里,我摸透了每个环节的细节,也想把这些经验讲给有需要的人听。
记得老伴儿走的那天,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是所有手续的起点。这份盖着红章的文件要妥善保管,后续火化、注销户口都少不了它。在殡仪馆办理火化时,工作人员特意提醒我保留完整的火化证明,尤其是"骨灰处理方式"一栏要注明"海葬"。捧着温热的骨灰盒走出火化间时,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盒子上,突然想起她生前总笑说要选个环保的方式,不给孩子们添麻烦。

联系海葬服务机构是最关键的一步。我先是咨询了民政局殡葬管理处,他们推荐了两家有资质的社会组织。对比后选择了市殡葬服务中心下属的海葬服务部,这里不仅提供免费的集体海葬名额,还能帮忙预约出海日期。接待我的王姐很耐心,她拿出海域图解释:青岛附近有三个指定抛撒区,最近的灵山岛海域单程只要两小时。填写申请表时需要逝者身份证、火化证明和家属关系证明的复印件,这些材料提前准备好能节省不少时间。

办理登记后的第七天,我接到了出海通知。按照要求提前三天去服务部领取了号码牌和祭奠用品,工作人员特意叮嘱要给参加仪式的亲属准备深色衣物。海葬当天凌晨五点,我们带着白菊和老伴儿最爱的那首《鼓浪屿之波》CD来到码头。集合点已经有二十多个家庭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骨灰盒,沉默中透着默契的哀伤。登船前工作人员分发了 biodegradable 的骨灰袋,说这样能让骨灰更快融入大海。
当轮船驶到指定海域,广播里响起舒缓的音乐。工作人员按登记顺序引导家属到甲板,我颤抖着把骨灰倒入海中,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洋流渐渐散开,像一群游向深海的银鱼。同行的礼仪师递来花瓣篮,我们抓起玫瑰花瓣撒向海面,粉色的花雨在蓝天下划出温柔的弧线。返航时,每个人都收到了一张烫金的海葬证书和一枚海螺纪念章,证书上刻着经纬度坐标,那是老伴儿永远安眠的地方。
如今每当路过海边,我都会拿出那张海葬证书。证书背后印着的服务流程提示还很清晰:死亡证明办理、火化预约、海葬登记、登船仪式、证书领取,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。最让我欣慰的是整个过程没有想象中复杂,政府提供的惠民政策也减轻了经济负担。海风拂过脸颊时,我仿佛听见老伴儿笑着说:你看,这样多好,我们永远拥有这片海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