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渤海湾薄雾未散,我站在殡葬服务船的甲板上,看着工作人员将父亲的骨灰缓缓撒入海中。白色的骨灰在阳光下化作细小的颗粒,随着浪花融入深蓝色的海面——这是一场庄重而宁静的告别,也是我国推行海葬二十余年来,无数家庭选择的文明殡葬方式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样的海葬仪式并非随意选择海域,而是经过严格规划与生态评估的结果,那些被选定的海域,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,更体现着殡葬改革的人文温度。
我国海葬的海域选择始终遵循"环保优先、安全规范"的原则。目前全国主要的海葬区域集中在渤海、黄海、东海、南海等近岸海域,比如天津的渤海湾特定区域、上海的长江口外海、广州的珠江口海域等。这些海域的选择并非偶然:它们距离城市较近,便于家属参与仪式,同时避开了航道、渔场和海洋保护区,确保不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;相关部门会对海域的水流速度、水深、潮汐规律进行长期监测,选择水体交换活跃的区域,让骨灰在自然中快速降解,不会形成污染。以青岛为例,当地民政部门每年会根据海洋环境评估报告调整海葬点位,确保每一次仪式都符合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和《殡葬管理条例》的要求。
正规海葬的流程远比想象中严谨。从家属申请到仪式结束,全程有专业团队协助:提前一周提交材料,工作人员会讲解海域情况和注意事项;仪式当天,船只按预定航线行驶至指定坐标,由专人操作撒放,并同步记录经纬度和海洋环境数据。去年我参与组织的一场海葬中,有家属担心骨灰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,工作人员当场展示了检测报告——骨灰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,与天然海沙成分相近,在规定海域撒放后,会在3-6个月内完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。这种透明化的操作,让越来越多家庭放下顾虑,选择用这种方式让逝者"回归自然"。

或许有人会误将海葬与"事故"联系,这其实是对殡葬方式的误解。自2000年我国推广海葬以来,正规机构组织的海葬仪式从未发生过环境污染或安全事故。个别关于"海葬事故"的传言,多是混淆了非正规撒放行为与官方组织的海葬——比如少数家属私自乘船到禁航区抛洒骨灰,因不了解潮汐规律导致船只搁浅,这类事件并非海葬制度本身的问题,而是违规操作的结果。我国对海葬的管理极为严格:所有海葬服务必须由民政部门认可的机构承接,船只需具备海事部门颁发的运营资质,工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,从根本上杜绝了安全隐患。
海葬已成为我国殡葬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截至2023年,全国累计有超过50万个家庭选择海葬,节约土地资源近2000亩。那些被选定的海域,不仅是生命的归宿,更是殡葬文明的见证——它们用宽广的胸怀接纳逝者,也用生态友好的方式诠释着"逝者安息,生者慰藉"的真谛。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海面,我忽然明白,海葬选择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坐标,而是一片能让思念与自然共生的净土,这或许就是对"入土为安"最现代的诠释:不是归于尘土,而是归于星辰大海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