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陪着姑姑去民政局咨询海葬事宜。姑父走的时候特意留了话,说自己一辈子在海边跑船,最后想回到大海里去。那天办公室的阳光很暖,工作人员翻着资料耐心解释的样子,让原本沉重的话题变得温和了许多。后来跟着走完整个流程,我才发现,普通人参加海葬并没有想象中复杂,只是需要把每个环节的要求理清楚,就能让逝者安心,也让生者少些慌乱。
最先要确认的,是逝者的意愿。姑父生前写了份简单的遗嘱,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“海葬,不买墓地”,这成了最关键的凭证。工作人员说,要是逝者没留书面遗嘱,就得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——毕竟海葬是 irreversible的选择,得确保全家人的意见统一。姑姑当时带着姑父的身份证、户口本和死亡证明复印件,工作人员特意提醒,这些材料要提前复印好,原件后续办理手续时还得用。
申请流程比想象中简单。我们是在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殡葬科办的登记,也可以直接联系有资质的殡葬服务机构。工作人员会给一张申请表,填清楚逝者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死亡日期,还有家属的联系方式。姑姑当时没带火化证明,工作人员说这个后续补交也行,但最好在预约仪式前准备齐——火化证明、骨灰寄存证,还有家属的关系证明(户口本或结婚证都行)。提交材料后大概等了两周,就接到了电话,说下月初有一场集体海葬,问我们要不要参加。集体海葬比单独申请便宜不少,还能和其他家属一起乘船出海,姑姑想了想就答应了。

仪式当天的细节记得特别清楚。我们提前一天收到通知,要求穿深色衣服,别戴太鲜艳的饰品。姑姑准备了一束白菊,工作人员说最好别带传统祭品,鲜花、千纸鹤这些轻一点的东西更合适,“大海不喜欢太重的牵挂”。到了码头才发现,骨灰盒早就换成了可降解的纸棺,浅棕色的纸面上印着海浪纹,比想象中雅致。同行的还有十几户人家,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站着,没有哭天抢地,只有风吹过海面的声音。船开到指定海域后,工作人员先念了段悼词,然后家属们按顺序走到甲板,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。姑父的骨灰混着白菊落进水里时,姑姑轻轻说了句“一路顺风”,阳光洒在海面上,像撒了把碎金。
仪式结束后,工作人员给每户发了一张海葬证书,米白色的纸上印着逝者姓名和海葬日期,还有一句“大海永志”。姑姑把证书夹在姑父的相册里,说以后想他了,就看看相册,或者去海边走走。后来才知道,现在很多地方还能申请“海葬纪念码”,扫码就能看到逝者的生平简介和海葬坐标,不用再担心“没个念想”。前几天整理姑父的遗物,翻到他年轻时在船上拍的照片,背景里的大海和那天撒骨灰时一样蓝,突然觉得,所谓落叶归根,或许不只是回到土地里,回到心里最牵挂的地方,就是最好的归宿。

其实海葬最核心的要求,不过是一份尊重——尊重逝者的意愿,尊重自然的规则,也尊重生者的情感。提前确认好家属意见,备齐必要的证明材料,仪式上遵守环保和流程要求,最后用合适的方式留存纪念,整个过程就会顺畅很多。就像姑父常说的,大海容纳万物,只要心里记着,他就永远在那里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