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奶走的那天,窗外的玉兰花刚落尽。她生前总说自己是“海边长大的娃”,退休后每年夏天都要去青岛住两个月,看潮起潮落。所以家人商量后事时,姑姑轻声提议:“要不,给妈办海葬吧?
这话一出,客厅里安静了几秒。大伯皱着眉:“海葬?咱们这儿能办吗?国家允许哪些城市搞这个啊?”我掏出手机想搜,却发现答案零散得很。后来跑了几趟民政局,又问了殡葬服务中心的人,才慢慢理清楚——原来“国家允许海葬的城市”这个说法,本身就不太准确。

其实国家层面并没有统一的“允许清单”,而是从2009年起,民政部就鼓励各地推行生态安葬,海葬作为其中一种形式,由地方根据实际条件推进。最早开展的大多是沿海城市,毕竟有天然的地理优势。比如大连,从1991年就开始组织海葬,到现在每年有上千家庭选择;青岛的“骨灰撒海”服务已经持续了30多年,还专门设立了海葬纪念园。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厦门这些沿海大城市更不用说,不仅流程成熟,每年春秋两季还会定期组织集体海葬活动,家属跟着船出海,仪式简单却庄重。
但让人意外的是,海葬并不只局限在沿海。我去武汉出差时,碰到一位老乡,她父亲去年就在长江办理了“江葬”,流程和海葬差不多,也是民政部门组织的免费服务。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像武汉(长江)、南京(长江)、杭州(钱塘江)、成都(岷江)这些内陆城市,虽然没有大海,却利用境内的大江大河开展了类似的生态安葬,本质上和海葬一样,都是将骨灰撒入自然水域。也就是说,只要当地有开阔的公共水域,且民政部门有相关服务,家属就能申请,不管是沿海还是内陆。
确定要办海葬后,我跟着姑姑跑了趟区殡葬服务中心。负责接待的王大姐递来一张流程单,原来手续比想象中简单:先拿着奶奶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身份证,去窗口登记申请;因为奶奶是本地户籍,还能申请政府补贴,不仅全程免费,连来回的交通费都能报销。等了大概两周,接到通知说下月初有集体海葬,让我们提前去领骨灰盒(可以自带环保材质的,也能用中心提供的可降解骨灰袋)。出海那天,我们跟着二十多个家庭一起登上了殡葬服务船,船开了一个多小时到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先念悼词,然后家属轮流将骨灰撒入海中。海风很轻,阳光洒在海面上,姑姑把奶奶最喜欢的贝壳手链也一起放了下去,轻声说:“妈,您回家了。”最后每个人领到一张海葬纪念证书,上面印着撒放的经纬度,以后想“看”奶奶,就能对着这个坐标怀念。

现在想起那天的场景,心里还是暖暖的。奶奶生前总说“人从自然来,回自然去”,海葬或许就是最好的归宿。其实与其纠结“哪些城市允许”,不如直接咨询当地民政部门或殡葬服务机构,毕竟这些年生态安葬的观念越来越普及,很多城市都在悄悄推进——可能你所在的城市,早就有这样的服务了。就像王大姐说的:“政策是死的,人是活的,只要家属有需求,我们都会尽力帮着办。”或许这就是海葬最温柔的地方:它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自然,也让活着的人,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坦然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