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父亲走的时候,我站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台前,手里攥着那张印着“生态安葬补贴”的宣传单,突然觉得父亲生前常说的“把我撒进海里”,不再是一句玩笑话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我从没认真想过殡葬还能有这样的选择——直到工作人员告诉我,北京市对海葬不仅有政策支持,还有实实在在的费用减免。
最初考虑海葬,是因为父亲的遗嘱里写着“不想占土地”。我跑了三家殡葬服务机构,发现2023年的海葬服务已经形成很成熟的体系。市民政局直属的骨灰撒海服务是完全公益的,只要是北京市户籍居民,拿着死亡证明、户口本和经办人身份证,就能申请免费服务。但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,免费项目包含骨灰撒海的基本服务,比如专业礼仪人员、船舶使用、鲜花花瓣等,但家属如果想乘坐观摩船参与仪式,需要支付每人380元的乘船费,一艘船大概能容纳50位家属。
办理过程比想象中简单。在街道办事处领取《北京市生态安葬申请登记表》后,带着父亲的火化证明到殡葬管理处审核,七个工作日就收到了预约通知。让我意外的是补贴政策:除了基本服务免费,每个家庭还能领到2000元的生态安葬补贴,这笔钱在火化时直接抵扣了部分费用。有位工作人员大姐特意提醒我:“如果选择集体海葬,连骨灰盒都不用买,殡仪馆会提供专用的可降解容器。”

真正出海那天是个晴朗的周三,我们跟着引导员登上“和平号”海葬船。同行的有二十多个家庭,大家都很安静,只有海鸥偶尔掠过船舷。当工作人员用庄重的语调念出每位逝者的名字,洁白的花瓣随着骨灰一起撒向渤海湾时,我忽然明白父亲说的“回归自然”是什么意思。整个仪式持续了约四十分钟,回程时工作人员给每家发了一本纪念册,里面有海葬证书和当天的照片,这些都是包含在基础服务里的。

后来和其他家属聊天才知道,有些家庭会选择个性化海葬服务,比如单独包船或者定制纪念仪式,这些特殊服务的费用从几千到一万不等。但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,选择政府组织的集体海葬,加上补贴后几乎不用花什么钱。现在每次路过什刹海,看到夕阳洒在水面上的样子,我就觉得父亲从未离开——这种把思念融入自然的方式,或许比立碑更让人安心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