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我陪着父亲完成了奶奶生前念叨了大半辈子的心愿——海葬。奶奶走的时候92岁,临走前拉着父亲的手说:"别给我立碑占地方,把我撒进大海里,跟着潮水到处看看,多自在。"那时我才知道,这个总爱坐在阳台晒太阳、唠叨着年轻时去大连看海故事的老太太,心里早已有了归宿。

为了找到辽宁鞍山海葬的具体地点,我们先联系了鞍山本地的殡葬服务中心。工作人员解释说,鞍山地处内陆,没有直接的出海口,所以本地海葬通常会统一安排到大连的港口乘船,再前往渤海湾划定的专用海葬海域。集合地点一般在大连港或者香炉礁港,从鞍山出发的话,开车走沈海高速,大概两个半小时就能到。而真正撒放骨灰的海域,是在大连老铁山西南方向的渤海湾海域,那里水深适宜、洋流稳定,是民政部门划定的海葬专用区域,也是很多辽东海葬家庭的共同选择。

出发那天是个周三,天刚蒙蒙亮,我们就带着奶奶的骨灰盒和她最爱的那本旧相册出发了。同车的还有另外三户家庭,大家都默契地没多说话,只有后排一位阿姨轻轻摩挲着骨灰盒上的照片,低声说:"老头子,带你去看海了,你年轻时总说没时间。"到了大连香炉礁港,码头上已经停着一艘白色的海葬专用船,船身上"文明殡葬,生态海葬"的红色大字在晨光里很醒目。工作人员帮我们登记信息、分发鲜花篮,还递来一本《海葬服务指南》,里面详细标注了航行路线:从香炉礁港出发,向西南方向航行约1.5小时,到达北纬38°40'、东经121°20'附近海域,就是指定的海葬点。

船开出去不久,海风就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。父亲打开奶奶的旧相册,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:"这是1983年带你奶奶来大连,她第一次看见大海,站在礁石上笑了半天,说这水怎么看不到边啊。"我靠在船舷上,看着远处的海平面慢慢变亮,海鸥跟着船尾飞,翅膀在阳光下闪着光。大概航行了一个半小时,船长通过广播通知:"前方即将到达海葬区域,请各家庭准备。"工作人员引导我们来到甲板,每人手里捧着一捧花瓣,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骨灰盒,我看见里面除了骨灰,还有奶奶生前最爱的茉莉花干——那是她种了一辈子的花。

辽宁鞍山海葬具体地点-1

当工作人员喊"撒放"时,父亲慢慢将骨灰和花瓣一起撒向大海。骨灰遇到海水,先是浮起一小片白色,很快就被浪花卷走,花瓣却在海面上漂了很久,像一群白色的蝴蝶。旁边的阿姨把花瓣撒向空中,哽咽着说:"你看,这海多大,以后想你了,我就来海边坐会儿。"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奶奶说的"自由"是什么意思——大海没有边界,思念也没有边界,她以另一种方式,永远留在了她喜欢的地方。回程的路上,父亲望着窗外说:"以后想奶奶了,咱们就来大连海边走走,她肯定在这儿看着咱们呢。"

现在每次有人问起辽宁鞍山海葬的具体地点,我都会告诉他们:从鞍山到大连的港口,再到渤海湾那片被阳光和海风拥抱的海域,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,更是一段关于思念与理解的旅程。大海包容了逝者的心愿,也让生者的牵挂有了温柔的安放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