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整理父亲遗物时,在他的日记本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用铅笔写着"身后愿撒入东海,无需墓碑,浪花为证"。作为老渔民的儿子,我懂他对大海的眷恋,但真正着手准备时才发现,这场"回归"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最初我以为海葬很简单,找个周末租条渔船,在父亲常去的渔场把骨灰撒下去就行。直到跟码头老船长提起这事,他皱着眉说"小伙子你可别莽撞"。他告诉我,去年有户人家私自出海撒骨灰,不仅被海事部门拦下罚款,骨灰盒还不慎掉进航道,差点影响货轮通行。原来在辽阔的大海面前,个人的心愿也需要遵循应有的规则。
带着满腹疑问走进民政局殡葬科,王科长的话解开了我的困惑。他从文件柜里抽出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指着第三章第十二条说:"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海洋自然保护区、重要渔业水域、航道等区域进行海葬活动。"更让我意外的是,连撒放骨灰的容器都有规定,不能使用不易降解的材料。王科长递给我一份《骨灰海葬服务指南》,上面详细标注着指定的海葬区域坐标,要求船舶必须具备相关资质,甚至对撒放时的气象条件都有明确要求。
真正触动我的是环保部门的解释。海洋生态保护站的李工程师带我看了一组数据:近年来近海海域发现过多起违规海葬案例,有的家属将金属骨灰盒直接投入海中,有的甚至随葬塑料制品,这些都对海洋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。"海葬的本质是让生命回归自然,而不是给大海增添负担。"李工程师的话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"大海养育了我们,要懂得感恩和敬畏"。
最终我们选择了市民政局组织的集体海葬。当载着二十多位逝者骨灰的专用船舶缓缓驶离港口,在指定海域举行庄重的告别仪式时,看着洁白的花瓣与可降解骨灰盒一同融入蔚蓝的大海,我忽然理解了这些规定背后的深意。海葬从来不是简单的私人行为,它连接着对逝者的尊重、对环境的责任,以及对公共秩序的维护。那些看似繁琐的程序,实则是让这份生命的最后旅程走得更有尊严,让大海的包容与馈赠能够永续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