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春天,母亲终于下定决心,要带他去“看海”。不是我们常去的北戴河,也不是三亚的椰林海岸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——骨灰撒海。我陪母亲坐在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接待室里,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,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上,“让生命回归自然”几个字轻轻落在指尖。母亲摩挲着父亲的照片,轻声说:“他生前总说,大海最包容,在哪儿都能安歇。

办理手续时,工作人员耐心介绍了北京骨灰撒海的具体安排。作为官方指定的服务机构,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全市的骨灰撒海业务,撒海的海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相关指定区域,从天津港或秦皇岛港登船出发,航程约两到三小时。“这片海域风浪小,生态环境稳定,也是北方地区常用的撒海点。”工作人员指着宣传册上的地图解释,“咱们会根据季节和洋流情况调整具体航线,确保撒海过程庄重又安全。”母亲点点头,眼里的迷茫渐渐散去——原来所谓的“地点”,不只是一片海域,更是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,从咨询到落地,都有人细心指引。

北京骨灰撒海祭拜地点-1

预约流程比想象中简单。提前一个月通过殡葬服务中心官网或电话预约,提交逝者身份证明、死亡证明和家属关系证明,工作人员会帮忙核对信息、安排撒海批次。到了登船那天,我们带着父亲的骨灰盒,还有他生前最爱的那本《老人与海》——按习俗,可带逝者喜欢的小物件撒入海中。船缓缓驶离港口,海风带着咸味,母亲把骨灰盒抱在怀里,像抱着熟睡的孩子。仪式开始时,工作人员轻声引导:“请家属依次上前,将骨灰与花瓣一同撒入大海。”我和母亲并肩站在甲板上,看着白色的骨灰混着粉色的玫瑰花瓣,在海风中散开,慢慢沉入深蓝的海水里。那一刻,没有想象中的沉重,反而有种释然——他真的“回家”了。

回来的路上,母亲说:“以前总觉得骨灰要埋在土里才叫安葬,现在才明白,撒海不是告别,是换一种方式陪伴。”这些年,北京的生态安葬方式越来越多元,骨灰撒海不仅节约土地资源,更让逝者以最自然的方式回归天地。殡葬服务中心还为家属提供了“生命纪念云平台”,在线上创建纪念空间,上传逝者的照片和故事,每年撒海的日子,登录平台就能“看看”他。去年清明,我们收到中心发来的集体撒海活动邀请,很多家属一起登船献花祈福。站在甲板上,看着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因同样的思念望向大海,忽然觉得,大海成了最温暖的“墓园”,而每一朵浪花,都是无声的安慰。

每当想念父亲,我和母亲会打开纪念云平台,看看他“住”的那片海。平台上有实时的海风数据、海浪照片,还有其他家属留下的思念留言。母亲说:“他在海里,我们在心里,这样的祭拜,比石碑更长久。”或许,这就是骨灰撒海的意义——让逝者归于自然,让思念融入日常,在海与天的尽头,留下最温柔的牵挂。

北京骨灰撒海祭拜地点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