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典籍《太平经》有云:"人者,天地之根也"。在道教看来,人的肉身源于自然,最终也应回归自然。海葬将骨灰撒入海洋,恰如《庄子》所言"安之若命"的生死观——生命从自然中来,最终化作海水、云雾、雨露,完成物质循环的闭环。这种回归方式与道教"气化流行"的宇宙观不谋而合,就像崂山太清宫的道长曾说:"大海本是天地之容器,接纳万物而不争,这正是道法自然的生动体现。"
翻阅《道藏》经典,虽未见"海葬"一词,却处处可见对水的尊崇。《度人经》强调"水炼其形,火炼其神",认为水具有净化与重生的象征意义。现代海葬时撒入海中的骨灰,在道教视角下并非简单的物理消散,而是"形散神聚"的转化过程。就像钱塘江畔的老道士常说的:"肉身如舟筏,渡完此生便该归还水性,让灵魂乘着浪花去往该去的地方。"这种理解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,赋予海葬仪式一层超然的灵性色彩。

道教丧葬文化历来有"重神轻形"的传统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中"薪尽火传"的比喻,揭示出精神不灭的核心观念。相较于土葬对肉身的保全,海葬更注重灵魂的超脱。去年在青岛崂山遇到的张道长,曾为一位老渔民主持海葬法事,他手持罗盘吟诵《清静经》的场景至今难忘:"骨灰撒海不是终结,而是生命以另种形态参与自然轮回。就像道教斋醮科仪中,水总是连接阴阳两界的媒介。"这种观念让冰冷的殡葬形式有了温度,也让现代环保理念与古老智慧产生奇妙共鸣。
站在普陀山海岸眺望东海,潮起潮落间仿佛看见道教生死观的当代演绎。当城市化进程让土地资源日益紧张,海葬以节约土地、净化环境的优势获得青睐,这恰好暗合道教"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"的生态智慧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强调的"人与天地相参",选择海葬何尝不是现代人对自然法则的谦卑回应?那些随波远去的骨灰,终将化作云气、雨露滋养万物,在道教"周行不殆"的宇宙观里,完成生命最诗意的循环。
去年在舟山参加一场海葬仪式时,望着洁白的花瓣随骨灰撒入湛蓝海面,忽然想起《道德经》里"上善若水"的句子。海风卷起浪花掠过指尖,仿佛触摸到道教"天人合一"的古老智慧。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,道教看待生死向来与自然节律紧密相连,当传统丧葬文化遇上现代海葬形式,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值得细细品味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