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母亲在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想回归大海。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,她一辈子望着黄海潮起潮落,这个愿望让我既心疼又释然。在殡仪馆办理手续时,工作人员提到的海葬补贴政策,意外成了这段特殊旅程里温暖的注脚。
最初以为海葬只是把骨灰撒入大海,实际接触后才发现有完整的服务体系。社区殡葬专员小陈给了我一份《青岛市骨灰海葬服务指南》,里面详细写着户籍居民可申请2000元的基本补贴。她解释说这是2019年市民政局联合财政局出台的新政策,不仅覆盖骨灰撒海的船只租赁、鲜花布置等基础费用,连家属的交通补贴都包含在内。"您母亲是退役军人,还能额外申请1000元优抚对象专项补贴。"小陈翻着文件的手指停在第三章第五条,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,在"惠民殡葬"四个字上镀了层金边。

申请过程比想象中简便。带着母亲的身份证、火化证明和退役军人证,在街道政务大厅填了两张表格。工作人员核对材料时,隔壁窗口的大叔正咨询异地海葬政策,得知他老伴是烟台户籍也能享受同等补贴时,忍不住感慨:"国家真是把老百姓的身后事考虑到了心坎里。"七天后,3000元补贴直接打到了我的银行卡,短信提示音响起时,我正对着母亲的照片发呆,忽然觉得这数字不仅是经济支持,更像是对绿色殡葬选择的一种肯定。

今年清明,我参加了市殡葬服务中心组织的集体海葬。三十多户家庭乘坐着"安航号"海葬船,驶向胶州湾外的指定海域。当洁白的骨灰伴着菊花瓣融入碧波,工作人员递来的纪念证书上,烫金的海鸥图案振翅欲飞。返程时遇到同船的张阿姨,她拿着补贴发放明细给我看:"你看这800元是鲜花费,500元是家属交通补贴,政府连我们中午的简餐都安排好了。"海风拂过她鬓角的白发,我忽然明白,这份补贴不仅减轻了经济负担,更用细致的关怀让生命的终点充满尊严。
现在每次去五四广场看海,都会想起那个洒满阳光的上午。母亲选择的不仅是一种殡葬方式,更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。而国家推出的海葬补贴政策,就像投入海面的石子,既传递着对逝者的尊重,也激起了更多人对生态殡葬的思考。或许正如殡葬服务中心墙上那句标语:让每一份思念,都成为滋养大海的养分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