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回老家,父亲从海边老友那儿捎来半箱干海参,褐黑色的参体皱巴巴裹着海盐,摸起来硬邦邦的。母亲说这东西金贵,让我拿回去泡发了炖汤,我却想起去年在青岛喝的那杯海参泡酒——琥珀色的酒液里浮着半只蜷缩的海参,老渔民说这是“秋冬里的暖身宝”。
海参泡酒在北方海边不算稀罕物。早年间渔民出海打渔,船舱里总备着一坛泡了海参的白酒,赶上风浪大淋了雨,或是冬夜守在甲板上冻得打哆嗦,就抿上一小口,酒液滑过喉咙带着暖意,连带着胃里都暖烘烘的。后来才知道,这法子不是凭空来的:海参性温,富含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,泡在酒里既能让营养慢慢渗进酒液,酒的辛烈又能中和参的滋腻,喝起来不燥不滞,倒成了秋冬调理的巧办法。

不过海边人常说“参性温,酒性烈,得找对了体质才养人”。就像去年在青岛喝的那杯海参泡酒,老渔民特意叮嘱“年轻人火气旺的别碰,喝了容易嗓子疼”。真正适合把海参泡进酒里的,往往是那些身子骨“缺把火”的人。
比如上了年纪的长辈,秋冬总喊“冷得钻骨头”。我爷爷七十多岁时,一到霜降就裹得像个粽子,看电视时脚边得揣个热水袋,夜里还常说“手脚凉得睡不着”。后来姑丈从烟台寄来瓶海参泡酒,让他每晚睡前喝半两,说“海参补元气,酒能活血,喝着喝着身子就暖了”。爷爷起初嫌酒辣,喝了半个月却主动要第二杯——原来他发现夜里脚不冰了,早上起来手指也能灵活蜷曲,不再像以前那样僵得握不住梳子。
还有那些总觉得“累得缓不过来”的人。朋友小林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,去年项目忙时连续一个月凌晨两点才下班,后来总说“白天没精神,晚上睡不着,连头发都掉得多了”。去看中医说他“气阴两虚,得慢慢调”,他试了各种补品都嫌麻烦,直到想起老家寄的海参,试着泡了酒,每晚睡前喝一小口。三个月后再见面,他说“没那么容易累了,以前爬三楼喘气,现在陪女儿逛公园走两圈都不觉得乏”。

术后需要养身子的人也适合试试。邻居家阿姨去年做了个小手术,出院后总说“没胃口,吃啥都不香”,人也瘦得脱了形。她儿子从网上查了海参泡酒的方子,用低度米酒泡了两个月,每天给她倒一小杯。阿姨说那酒“不呛人,喝着带点海鲜的鲜甜味”,喝了半个月居然能主动吃半碗饭,复查时医生说她“恢复得比同龄人快”。
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这杯参酒。像我表妹那样总上火、嘴巴长溃疡的,喝了准得“嗓子冒火”;有肝病的人更得离远些,酒气伤肝,再好的海参也补不回来;孕妇和小孩就更不用说了,海参虽好,酒却是碰不得的。
说到底,海参泡酒就像海边人说的“老法子养身”——没有那么多花哨的讲究,却藏着“看体质、顺时节”的智慧。秋冬时节,若你总觉得身子沉、手脚凉,或是想给疲惫的身体充充电,不妨试试泡坛海参酒。只是记得喝前先问问自己:我是不是那个“需要这口暖”的人?毕竟,来自深海的馈赠,只有找对了主人,才能真正变成滋养身心的宝贝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