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去年春天,我跟着叔叔一家登上了前往东海的殡葬服务船。那天的海风带着点咸湿,阳光透过薄云洒在甲板上,二十多位家属捧着白色的骨灰盒,安静地站在船舷边。这是我第一次亲历海葬仪式,也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,原来在我国的许多沿海城市,这样的生命告别正在悄然发生。从南到北,从东海之滨到黄海之畔,这些被海风与浪花拥抱的角落,正成为越来越多人“归于自然”的选择。
上海应该是我国最早开展海葬服务的城市之一。从1991年首次组织海葬至今,三十多年里,已有超过十万份骨灰撒入了长江口或东海海域。这里的海葬服务由市殡葬服务中心统一安排,每年春秋两季定期举行,家属可以通过线上预约,从登记到登船全程都有工作人员引导。去年我跟着叔叔去的那次,船上还配备了心理咨询师,专门陪情绪激动的家属聊天。青岛的海葬则带着点北方海滨的开阔,仪式通常选在胶州湾外的黄海海域,每年四月到十月都有排班。除了撒放骨灰,工作人员还会附赠一支白菊和一张烫金的纪念证书,许多老人说,看着骨灰随着浪花远去,倒像是“回到了大海的怀抱”。
大连的海葬仪式总让我想起那里的蓝天碧海。服务船从大连港出发,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,到达指定的“骨灰撒海区”。仪式开始时,工作人员会先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,然后引导家属依次将骨灰与花瓣混合,缓缓撒入海中。去年夏天我在船上遇到一位阿姨,她把丈夫的骨灰和他生前最爱的丁香花瓣混在一起,边撒边轻声说:“你不是总说想看海吗?这下可以永远陪着浪花了。”这样的场景,在深圳、厦门、宁波等城市的海葬船上也常常能见到——深圳的海葬航线会经过大鹏湾,沿途能看到零星的岛屿;厦门的仪式靠近鼓浪屿,轮渡的鸣笛声成了特殊的“送别曲”;宁波则依托象山港的广阔水域,每月都会安排一到两次出海。
除了这些沿海大城市,像舟山、威海、珠海、泉州等中小沿海城市也陆续开通了海葬服务。这些海葬现场不仅是生命的终点,更是环保理念与人文关怀的结合。比起传统土葬,海葬不占用一寸土地,骨灰中的钙、磷等成分还能成为海洋生物的养分,真正实现了“源于自然,归于自然”。而对家属来说,看着亲人的骨灰融入无垠的大海,或许比冰冷的墓碑更能让人感受到“生生不息”的慰藉。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各地政策的支持——不少城市还为海葬家属提供补贴——相信会有更多人选择这样的方式,让生命在海天之间,获得另一种温柔的延续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