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三月的一个清晨,我陪母亲去街道办事处咨询姑父的后事安排。姑父生前总念叨“别给孩子留麻烦,撒到海里挺好”,可真要办海葬,母亲却对着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单皱起了眉:“这里写着‘相关费用可查询’,可上哪儿查?具体要花多少钱?”我这才发现,原来很多像母亲这样的家属,对海葬费用的了解还停留在“听说有补贴”的模糊印象里,真正要落笔签字时,心里总悬着块石头。
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提醒下,我们才知道北京市早已上线了“海葬费用查询系统官网”。点开网页前,我本以为会是满屏冰冷的政策条文,没想到首页轮播图里,是去年清明时渤海湾上的场景:家属们捧着鲜花站在甲板上,海风吹起他们的衣角,远处海鸥低飞——原来数字平台也能藏着这样的温情。查资料才发现,北京的海葬服务从2009年就开始了,这些年选择海葬的市民每年都在增加,2023年更是突破了万例。这背后既有人们殡葬观念的转变,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:从最初的“自愿报名”到如今的“全流程线上服务”,从单纯的“费用减免”到现在的“补贴精准到人”,海葬早已不是简单的“撒骨灰”,而是一套成熟的民生服务体系。

真正用起来才体会到这个系统的贴心。那天我帮母亲操作时,先在官网首页点击“便民服务”,再选择“海葬费用查询”,输入逝者的户籍信息和预约编号后,页面立刻跳出了详细的费用清单。基础服务费里列着骨灰专用容器、船舶租赁、礼仪主持等8项内容,每项费用后面都用括号标着“政府补贴标准”和“个人实际支付”——比如原本380元的可降解骨灰盒,补贴后个人只需付80元;全程船舶租赁费1200元,补贴后实际支付300元。最让母亲安心的是“费用测算器”功能,输入家属人数、是否需要鲜花祭奠等需求,系统会自动算出总费用,还能生成PDF保存到手机。母亲一边划着屏幕一边念叨:“你姑父要是知道现在这么方便,肯定更放心了。”

其实这个查询系统最打动我的,是它把“身后事”的冰冷流程,变成了有温度的陪伴。有天深夜我又点开官网,发现“常见问题”板块里,不仅有“补贴如何申请”的步骤,还有“海葬仪式可以带哪些物品”的细节说明,甚至附上了船舶航行的安全须知。有位网友在留言区写道:“父亲走得突然,我对着费用单哭了一下午,后来在系统里看到‘家属可申请一对一咨询’,打过去电话,工作人员陪我聊了四十分钟,连怎么选骨灰盒的颜色都细细说了。”原来真正的便民,从来不是把信息堆在网上就完事,而是像这样,在每个可能让人犯难的节点,都悄悄递上一把能握住的手。

现在母亲偶尔还会打开那个查询页面,看着姑父海葬那天的电子纪念证书——证书上有撒海的经纬度,还有一行小字:“大海会记得每一个温柔的灵魂”。或许这就是北京海葬费用查询系统官网存在的意义:它用清晰的数字消解了未知的焦虑,用便捷的服务抚平了离别的褶皱,让每一个选择“归于大海”的生命,都能在最后一段旅程里,感受到来自这个城市的尊重与暖意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