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母亲完成了父亲的海葬。那天的海风比天气预报里说的要温和些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,像撒了一把碎金。当工作人员将骨灰与花瓣混合,缓缓撒入大海时,母亲忽然说了句:"他年轻时总说想去看海,现在终于可以永远和海在一起了。"那时我以为海葬是终点,后来才发现,它其实是另一种开始——关于如何带着思念继续生活的开始。这半年来,我整理了一些亲身经历的注意事项,或许能给有相似经历的人一点参考。

海葬后的第一周,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父亲的茶杯还放在老位置,阳台的摇椅上似乎还留着他的体温,却再也等不到他回来坐下。起初我以为是自己太脆弱,直到和同样经历过海葬的朋友聊天,才知道这种"空"是正常的。悲伤从来不是线性的,它像潮水,有时退去,有时又会漫上来。不必强迫自己"快点好起来",允许自己在某个瞬间突然红了眼眶,允许自己对着大海的方向说说话。我后来试着在手机里建了个备忘录,每天写几句想对父亲说的话,有时是"今天吃到了你爱吃的槐花饼",有时是"妈今天又把盐放多了",写着写着,心里的那块石头好像轻了些。如果实在觉得难熬,别硬扛,找信任的人聊聊,或者参加线上的哀伤互助小组,听别人说"我也是这样",会发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。

纪念方式不必拘泥于形式,重要的是让思念有处安放。父亲走后,我和母亲没立墓碑,而是在小区的花园里种了棵玉兰树——那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花。每次浇水时,看着新抽的嫩芽,就觉得他好像换了种方式在生长。有朋友问要不要做个骨灰盒存放,但我们觉得,大海已经是最好的归宿。后来发现,纪念可以很轻:母亲把父亲的旧手表拆下来,做成了项链挂在脖子上;我则把海葬那天拍的照片洗出来,夹在常看的书里,翻到那一页时,就像他在陪我读同一行字。不过要提醒一句,海葬时如果想拍照留念,尽量别开闪光灯,也别让镜头对着撒骨灰的瞬间,那一刻更该专注于当下的告别,照片是留给后来的回忆,而不是打断当下的情感。千万别往海里抛洒塑料花、金属饰品这些东西,工作人员说海洋生态很脆弱,我们带去的花瓣已经是对大海最大的温柔了。

法律和生活上的后续手续,得提前理清楚才不会手忙脚乱。父亲的户口注销是在海葬后一周办的,需要带海葬证明、户口本和身份证去派出所,工作人员会在户口页上盖注销章,记得把这页单独收好,后面办社保、医保退保时可能会用到。还有他的银行卡和存折,注销前要先把里面的钱取出来,密码记不清的话,得去公证处开继承权证明,虽然麻烦,但早点办利索,后面就少一桩心事。母亲的养老金资格认证也需要更新信息,我们是在社区服务中心办的,带了父亲的死亡证明和母亲的身份证,十几分钟就弄好了。这些手续看似琐碎,其实是给逝者的最后一份妥帖,也是让生者能更安心地往前走。

海葬后有什么注意事项嘛图片-1

最后想说,海葬不是结束,而是爱换了种模样继续存在。前几天母亲突然说,晚上梦见父亲在海边钓鱼,笑着朝她挥手,"他好像过得挺好的"。我想,那些我们以为消失的,其实都变成了风、变成了浪、变成了春天里悄悄开在枝头的玉兰。如果你也经历了亲人的海葬,别害怕思念,它不是负担,是我们和逝者之间最珍贵的联结。带着这份联结好好生活,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