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清明陪外婆去海边祭奠外公时,她突然问我,百年后想化作海里的浪花,国家现在允许这样的归处吗?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三年前帮邻居李叔办理海葬手续的经历,那时候跑了五六个部门才凑齐材料,而现在打开手机小程序就能预约,这两年海葬的变化确实让人感慨。

其实国家早在2009年就将骨灰海葬纳入绿色殡葬改革的重点推广项目,2021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里,更是明确提出要"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,鼓励骨灰海葬"。现在全国已有29个省份开展了海葬服务,像青岛、上海、广州这些沿海城市,每年都会组织数十次集体海葬活动,内陆城市也能通过跨省合作实现逝者的"蓝色归依"。

今年春天我陪同事去民政局咨询时,发现服务大厅专门设立了海葬咨询窗口。工作人员拿出的服务手册上,从遗体火化、骨灰寄存到登船撒海的全流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,甚至连家属需要准备的身份证明、火化证明等材料清单都印成了二维码。最让人意外的是费用问题,除了骨灰盒和鲜花等个性化选择,基本的海葬服务在很多城市都是免费的,有些地方还会给予家属一定的交通补贴。

国家允许海葬吗现在怎么样了-1

上个月参加市殡仪馆组织的开放日活动,看到了新投入使用的骨灰撒海专用船。船上不仅设有肃穆的告别厅,还配备了专业的礼仪师和心理咨询师。负责接待的王科长说,现在他们每月都会接到上百个咨询电话,90后家属的比例比三年前增长了40%。有位年轻女士在留言本上写道:"爸爸一辈子爱钓鱼,把他撒进这片他最爱的海域,或许是最好的告慰。"

随着生态观念的普及,海葬正从过去的小众选择变成越来越多人的身后之选。就像我外婆说的,与其占据一方土地,不如化作滋养万物的海水。现在从政策支持到服务配套,海葬的各个环节都在不断完善,这种既环保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安葬方式,正在让生命的终点变得更加诗意而庄重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当我们谈论身后事时,"入海为安"会像"入土为安"一样,成为大家心中自然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