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父亲走的时候,我和家人在殡仪馆的接待室里坐了整整一下午。茶几上摊着传统殡葬的报价单,从灵堂布置到墓地购置,数字一路往上跳,最后停在一个让我们沉默的五位数上。母亲叹了口气说:"你爸一辈子简朴,要是知道身后事这么贵,肯定不乐意。"就是这句话,让我们开始认真考虑另一种选择——海葬。
其实一开始我对海葬挺陌生的,总觉得"把骨灰撒进海里"听起来有点遥远。后来托社区的殡葬顾问打听,才知道现在沈阳的海葬服务已经很成熟了,而且费用比想象中低不少。那会儿顾问递给我一本宣传册,封面上印着渤海湾的日出,下面一行小字写着"让生命回归自然"。翻到费用那页时,我和家人都愣了——基础服务套餐竟然只要一千多,加上政府补贴,自付部分比传统殡葬的零头还少。
具体算下来,沈阳的海葬费用主要分三块。最基础的是"公益海葬套餐",包含骨灰运输、专业殡葬师服务、集体出海仪式,还有一个可降解的骨灰盒。这个套餐政府会补贴2000元,像我们这种沈阳户籍的家庭,自己掏1200元就能办下来。如果想让仪式更有纪念意义,还能选一些附加项目:比如定制鲜花撒海(200-500元)、制作纪念视频(300-800元),或者给骨灰盒刻字(100-300元)。我当时给父亲选了一束白菊和黄菊混搭的花束,想着他生前爱养花,撒骨灰时伴着花瓣一起入海,也算圆了他的念想。
办手续的过程比想象中简单。提前两周给殡葬服务中心打电话预约,他们会提醒你准备好逝者的死亡证明、户口本、家属身份证,还有骨灰寄存证明。到了出海那天,我们跟着殡葬车到了鲅鱼圈的码头,船上已经摆好了鲜花和祭台。仪式开始时,殡葬师会先念悼词,然后家属轮流把骨灰和花瓣撒进海里。我记得那天风很轻,阳光洒在海面上,看着骨灰盒慢慢沉入水中,化作白色的泡沫,母亲悄悄说:"你爸以前总说想去看海,现在总算如愿了。"
现在每次路过海边,我都会想起那天的场景。其实海葬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省钱,更在于它让告别变得温柔。父亲的骨灰撒进渤海湾后,我们每年都会在他生日那天去海边走走,带着他爱吃的点心,对着海浪说说话。有时我会想,那些曾经让我们焦虑的费用数字,在"生命回归自然"的平静面前,真的不算什么了。
如果你也在为亲人的后事操心,不妨去社区的殡葬服务站问问海葬的细节。沈阳的海葬服务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出海班次,提前预约就能安排。记得带上逝者的户籍证明和死亡证明,工作人员会帮你算清楚补贴和自付费用,整个流程透明又省心。就像那位殡葬顾问说的:"最好的纪念,不是一块冰冷的墓碑,而是让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