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站在甲板上,海风卷着咸涩的气息扑在脸上。当白色的骨灰随着菊花瓣坠入湛蓝的海水,看着它们在阳光下化作无数闪烁的光点,我忽然意识到,手里这个陪伴了父亲最后一程的盒子,成了需要郑重对待的"遗物"。

最初的日子里,空骨灰盒被我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书架上。黑色檀木的纹路里还残留着殡仪馆消毒水的味道,每次擦拭时指尖划过冰凉的盒盖,总会想起父亲躺在里面时的重量。有天深夜突然惊醒,看着月光下盒子沉默的轮廓,突然明白它早已不是盛放骨灰的容器,而是承载着无数未说出口的牵挂。

后来我开始尝试联系当初办理撒海手续的殡葬服务中心。工作人员温和地建议,如果家属希望保留,可以将骨灰盒改造成小型纪念摆件,或者交由陵园统一进行环保处理。挂断电话后,我摩挲着盒盖内侧父亲的名字,突然想起他生前最爱在阳台摆弄花草。第二天便去花市买来一株小小的罗汉松,小心翼翼地将骨灰盒底部钻孔,填入湿润的营养土,把树苗栽了进去。

如今这株罗汉松已经抽出新绿,摆放在父亲常坐的藤椅旁。每次给树苗浇水,看着阳光透过枝叶在盒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就像父亲从未离开。前几天整理旧物时翻出父亲的老花镜,轻轻放在盒盖上,忽然觉得这个曾经冰冷的容器,因为这份特殊的"改造",成了家里最有温度的角落。

骨灰撒海后骨灰盒怎么处理-1

其实关于骨灰盒的处理,并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人会选择将其与逝者生前的遗物一同火化,让物质彻底回归自然;也有人会把盒子拆开,将木料制成书签、笔筒等小物件,让思念以另一种形式延续。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给自己一段缓冲的时间,不必急于做决定。当悲伤沉淀为绵长的思念,每个家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,让这个承载过生命重量的盒子,继续安放那些未曾消散的爱与记忆。就像我家阳台上的这株罗汉松,根须在盒中悄悄生长,正如思念在时光里慢慢扎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