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去年春天,我陪姑姑去大连办理姑父的海葬手续,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种殡葬方式。姑父生前总说“大海包容万物,死后想化作浪花的一部分”,姑姑便遵照他的遗愿选择了海葬。办理过程中,我发现原来中国有不少城市都有正规的海葬地点,而且各地的服务和文化特色各不相同,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中国的海葬地点都分布在哪里。
北方的海葬地点里,大连和青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。大连作为渤海湾的重要港口城市,海葬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的指定海域,这里海水清澈,洋流稳定,是官方划定的生态保护型海葬区。当地殡葬管理处每年春秋两季会组织集体海葬活动,因为这两个季节天气温和,风浪小,适合出海。家属需要提前携带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等材料到指定机构预约,大部分基础服务是免费的,包括船只租赁、骨灰处理和纪念证书制作。姑姑说,当时姑父的海葬仪式上,工作人员还准备了白色的菊花瓣,撒骨灰时伴着海风飘向海面,那一刻她觉得姑父真的“回家”了。
往南走,青岛的海葬地点在黄海海域,这里的海葬活动更有公益属性。青岛市殡葬服务中心每年会举办“骨灰撒海”集体公益活动,家属不仅不用花钱,还能收到一份刻有逝者姓名的纪念牌。去年我去青岛出差时,正好赶上一场海葬仪式,二十多户家庭乘船出海,船行至指定海域后,工作人员会先讲解注意事项,然后家属们依次将骨灰与花瓣混合,缓缓撒入海中。同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,青岛的海葬仪式保留了传统殡葬的庄重,又多了份对自然的敬畏,很多老青岛人觉得“入海为安”是很浪漫的归宿。
再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,上海和广州的海葬服务已经相当成熟。上海的海葬地点在东海海域,作为国际化大都市,上海的海葬流程更规范,有专门的“海葬服务专线”,家属可以通过电话或线上平台预约,从材料审核到出海时间安排都有专人对接。每年清明前后,上海还会举办“海葬节”,除了集体撒海,还会组织家属参加追思会,用诗歌、书信等方式缅怀逝者。而广州的海葬区域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海域,这里的海葬结合了岭南文化特色,仪式中会有简单的祈福环节,比如撒五谷杂粮象征“生生不息”。广州市民政部门对海葬还有补贴政策,家属只需承担少量交通和餐饮费用,这让更多家庭愿意选择这种绿色殡葬方式。
除了这些城市,厦门、深圳、宁波等沿海城市也有各自的海葬地点,比如厦门的海沧湾海域、深圳的大鹏湾海域,虽然规模不如北上广,但都有官方指定的区域和服务团队。这些年,选择海葬的人越来越多,不仅因为它节约土地资源,更因为人们对“生命循环”的理解在变化——骨灰融入大海,化作鱼虫的养分,最终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。就像姑父生前说的,大海那么大,总能容下一个人的故事。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这方面的需求,不妨提前了解当地的海葬政策,或许它会成为逝者与世界相处的最后一种温柔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