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陪邻居张叔去给伯母选海葬的地点。站在天津港的码头,他攥着伯母生前最喜欢的那枚贝壳胸针,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琥珀色的海平面,轻声说:"她总说想看一次海上的日落,这次得让她看个够。"其实在北京周边,适合海葬的海域不算少,但要找到"好看"的地方,得把风景、季节和心里的念想揉在一起——毕竟这不仅是一场仪式,更是给逝者安一个能被风、被浪、被星光惦念的家。
北京的海葬通常从天津港或秦皇岛港出发,航行两到三小时后到达指定抛洒区。最常去的渤海湾中部海域,是很多家属的首选。这里的"好看",藏在四季的流转里。春天去时,船刚驶出港口,就能看见成群的海鸥跟着船尾飞,翅膀尖掠过泛着碎银的浪花,偶尔有几缕带着海菜清香的风钻进船舱,像逝者在轻轻拍你的肩。到了五月,浅海区的浮游生物多起来,海水会变成透亮的碧绿色,阳光穿透水面时,能看见光斑在船底游弋,若是撒下花瓣,粉白的玫瑰瓣会随着洋流慢慢散开,像给大海铺了条柔软的路。而秋天的渤海湾最是动人,夕阳把天空烧成橘红与深紫,远处的货轮拖着长长的金红色航迹,张叔去年选的就是这个季节,他说伯母撒下去时,整片海都在发光,"像她年轻时穿红裙子跳舞的样子"。

再往东南走,靠近山东长岛的海域,是另一种"好看"。这里离北京稍远些,船程要四小时,但好处是能望见星罗棋布的小岛。去年春天陪李姐去时,船刚绕过北长山岛,就看见岛礁上蹲满了斑头雁,灰扑扑的身子衬着白肚皮,扑棱棱飞起时像一片会移动的云。李姐的先生生前是地理老师,总说想去看海岛的日出,那天他们选在清晨抛洒骨灰,天刚蒙蒙亮,东边的海平面就裂开一道金线,接着是粉、是橙、是淡紫,把长岛的轮廓染成剪影。等太阳完全跳出海面时,李姐把花瓣撒进海里,花瓣顺着洋流漂向最近的小岛,岛上的灯塔刚熄灭灯光,像在和逝者道早安。这里的海更蓝,浪也更清,偶尔能看见小渔船划过,渔民撒网的身影在晨光里成了墨色的剪影——若是逝者生前喜欢安静,或是爱热闹的人间烟火,长岛附近的海域总能找到妥帖的角落。
还有个小众些的选择,是秦皇岛外的石河入海口海域。这里的特别之处,是能看见河海交汇的景象。去年冬天陪一位老先生来,他说老伴生前是水利工程师,一辈子和水打交道,"得让她看看淡水怎么抱着海水走"。那天风有点大,船停在两水交界的地方,能清晰看见淡黄色的河水与深蓝色的海水相遇,却不马上融合,像两条温柔的带子在海里缠绕。老先生把骨灰撒下去时,一群银鱼突然从水里跃起来,鳞片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,他忽然笑了:"你看,她这是遇见老熟人了。"这里的岸边有大片的芦苇荡,冬天结了霜时白茫茫一片,风一吹,苇絮像雪一样飘向海面,若是春天来,芦苇刚抽新芽,嫩绿色的波浪和蓝色的海面对望,倒像是逝者在和春天说悄悄话。

其实选"好看"的海葬地点,从来不是挑风景最漂亮的地方。张叔最后选了渤海湾的日落航线,因为伯母总说"夕阳是太阳给大地的拥抱";李姐定了长岛的清晨航次,因为先生教过的学生里,有个在长岛当老师,"这样他能听见孩子们读书的声音"。那些被海风擦亮的浪花、被阳光吻过的海面、被候鸟记住的航线,说到底,都是活着的人在替逝者,把人间的美好再看一遍。所以若问北京海葬哪里最好看?或许答案藏在每个家属的心里——当骨灰化作海面上的微光,当花瓣跟着洋流去远方,能让你觉得"他/她在这里会开心"的地方,就是最好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