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我陪着父亲来到北京市骨灰海撒中心办理手续。推开办公室的门,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浅木色的接待台上,墙上挂着的蓝色海洋照片让人心里莫名安定下来。负责接待的李姐递来一杯温水,轻声说:"咱们慢慢说,不着急。
父亲从随身的布袋里取出奶奶的骨灰盒,这个黑檀木盒子比我想象中轻很多。李姐没有立刻接过盒子,而是先拿出一本相册,里面是不同季节的海上日出照片。"您看,这是上个月出海时拍的,很多家属都说看到这样的景色,心里的石头好像轻了些。"她的声音很柔和,像海边的微风。

办理手续比想象中简单,填写申请表、确认出海日期、选择骨灰处理方式。李姐详细解释了海撒区域的生态保护措施,提到骨灰会与可降解的花瓣混合,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。"每次出海我们都会安排专业的礼仪师,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小时,家属可以选择是否陪同登船。"她指着墙上的航线图,标出了距离陆地12海里的指定海域。
今年春分那天,我们跟着海撒船出海。甲板上已经站着十几个家庭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白色的菊花。当船到达指定海域,礼仪师轻声念诵悼词,父亲将奶奶的骨灰与玫瑰花瓣一起撒向大海。成群的海鸥突然从船舷两侧飞过,阳光照在海面上,碎金般的光芒随着波浪起伏。一位白发老人喃喃自语:"这样挺好,她一辈子喜欢热闹,这下能天天看海了。"

返航时,李姐递给每个家庭一个小小的玻璃瓶,里面装着海水和贝壳。"这是今天的海水,留个念想。"父亲把瓶子紧紧攥在手里,我注意到他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光亮。海撒中心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每年要组织近百次出海活动,见证了太多这样的告别。但每次看到家属们带着释然的微笑下船,就觉得这份工作有特别的意义。
现在父亲的书桌上总放着那个玻璃瓶,旁边压着一张海撒中心寄来的纪念卡,上面印着奶奶海撒那天的海景照片。有时候我会想,当传统的墓葬观念遇上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,这样的生态安葬方式或许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对生命终点的理解。北京市骨灰海撒中心就像一座连接陆地与海洋的桥梁,让思念以另一种方式延续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