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父亲走了。临终前他攥着我的手说,不想占墓地,想回海里去——他年轻时是渔民,在渤海湾跑了半辈子船,大海是他最熟的老伙计。处理完后事,我和家人商量好,就选海葬。可真到要办手续时,才发现最实在的问题摆在眼前:这海葬,到底啥时候能出海?
为这事,我前前后后跑了三趟民政局的殡葬服务窗口。第一次去是正月底,天还冷得厉害,窗口大姐看我冻得直搓手,递了杯热水说:“现在可出不了海,海上风浪大,船开不出去不说,家属在甲板上也遭罪。”她翻出一本厚厚的《海葬服务手册》,指着里面的气象图解释,北京的海葬船都从天津港出发,往渤海湾中部海域走,冬天北方海域常刮西北风,风力超过5级就不能出海,去年12月就有两批因为风浪大取消了。“你要是急,得等开春;不着急,就先登记排队,我们按预约顺序安排。”

后来又去了趟街道的殡葬服务站,碰到一位同样来咨询的阿姨,她老伴去年秋天登记的,今年3月才排上。“工作人员说,每年真正适合出海的日子其实不多。”阿姨拿出手机给我看她存的笔记:春天4月到5月,秋天9月到10月,这俩季节渤海湾风浪小,气温也合适,不会像夏天那么热得让人发晕,也不会像冬天冻得伸不出手。“夏天呢?”我问。阿姨摆摆手,“夏天有台风预警,说停就停,而且海上雾大, visibility 差,不安全。”她还提到个细节,出海不光看天气,还得看潮汐——每天两次涨潮落潮,船要趁着平潮时出海,那会儿水流稳,船好开,到了预定海域正好是退潮,骨灰撒下去能顺着洋流散开,不会淤积在岸边。

真正弄明白时间安排,是在第三次去民政局时。负责海葬预约的王科长翻出今年的排班表:3月到11月每月安排2到3批,每批能载80到100位家属,3月、4月、9月、10月是旺季,名额抢得快,得提前3个月预约;5月和8月是平季,等1到2个月就行;11月算淡季,但得碰运气,万一赶上寒潮,还是可能推迟。“你要是现在登记,最快能排到5月中旬的批次,到时候会提前一周打电话确认天气,前一天再发具体集合时间。”他还提醒,出海当天家属要带身份证、火化证明和预约单,早上6点在天津港集合,船开两小时到预定海域,撒完骨灰再返航,全程大概5小时。
从民政局出来,阳光正好落在路边的迎春花上,金灿灿的。突然觉得,父亲说的“回海里去”,或许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回归,更是一种时间的默契——等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,让他和熟悉的大海在合适的时刻重逢。现在我已经填好了预约表,排在5月的批次里。虽然还要等两个多月,但想到那时春风会吹暖海面,潮水会轻轻托着船,父亲的骨灰会化作海面上的微光,慢慢融进他跑了半辈子的渤海湾,心里就踏实多了。原来海葬出海的时间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哪一天”,而是自然规律、生命节奏和人间情感的慢慢调和——等一个风平、浪静、天暖的好日子,让爱与思念,都能稳稳地驶向大海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