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着母亲去办理父亲的海葬手续。在此之前,我们对海葬的具体流程几乎一无所知,只记得父亲生前总说想回归大海。如今回想整个过程,从最初的迷茫到最终完成心愿,那些办理细节依然清晰如昨,希望能通过我的经历,给有需要的北京家庭提供一些参考。
首先要做的是确认海葬资格和准备材料。我们先拨打了北京市殡葬服务热线咨询,工作人员耐心告知,北京户籍居民办理海葬需要逝者的户口本、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这三项核心材料。如果逝者是离休干部或退役军人,还可以带上相关证件咨询是否有政策支持。我特意提前复印了所有证件的正反面,原件和复印件都用文件袋整理好,后来发现这个习惯帮我们减少了不少来回奔波的麻烦。
接下来是选择正规的海葬服务机构。北京目前有几家指定的骨灰撒海服务单位,我们通过民政局官网查询到两家官方合作机构。实地走访时发现,正规机构会详细介绍不同的海葬套餐,从基础的集体海葬到个性化的专属服务,价格从千元到数千元不等。接待我们的王经理特意提醒,要注意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海葬的区别,公益性项目虽然费用较低,但需要排队等候名额,而经营性服务可以根据家属时间灵活安排。

办理登记和缴费的过程比想象中简单。在选定机构后,我们填写了《骨灰撒海登记申请表》,上面需要注明逝者信息、家属联系方式以及希望选择的海葬日期。工作人员会提前告知最近三个月的出海安排,因为受天气影响,每年的3月至10月是海葬旺季。缴费完成后,我们拿到了《骨灰撒海服务协议》和《登船凭证》,上面清楚标注了集合时间、码头地址以及注意事项,比如建议携带黑雨伞和少量鲜花。
最后的仪式准备和注意事项也很关键。按照约定时间,我们提前一小时到达塘沽港码头。工作人员会先进行身份核验,然后引导家属寄存随身物品。登船前,有专门的礼仪人员讲解海上仪式流程,包括集体默哀、骨灰撒放的顺序以及环保要求。值得一提的是,现在海葬使用的都是可降解骨灰盒,投入海中约半年就能自然分解。仪式结束后,我们收到了盖有民政局公章的《骨灰撒海证书》,证书上雕刻着经纬度坐标,成为父亲融入大海的永久印记。
整个办理过程大约用了一个月时间,从最初的材料准备到最终的海上送别,每个环节都有规范的指引。现在回想起来,海葬不仅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,更让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。如果家里有老人有此心愿,建议提前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最新政策,毕竟近年来海葬服务不断优化,像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登记,比我们去年办理时又方便了许多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