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父亲走的时候,我们全家坐在客厅里,翻着他生前的相册。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船票,是他年轻时出海捕鱼的纪念。母亲轻轻说:"他总说大海才是最终的归宿。"就这样,我们决定选择骨灰海撒。只是那时谁也没想到,从决定到真正让父亲"回家",中间还有一长串需要慢慢走的手续。
最开始的几天,我和母亲对着手机屏幕发愁。网上搜"骨灰海撒怎么办",出来的信息要么零散,要么是好几年前的旧流程。后来还是社区网格员提醒,直接去区里的殡葬服务中心问最靠谱。记得那天早上,我们揣着父亲的火化证明走进服务大厅,前台的大姐看我们提着黑色的文件袋,没等开口就递来一杯温水:"是咨询海撒手续的吧?先填张登记表,我慢慢跟你们说。"原来不同地区的要求真不一样,像我们住的沿海城市,公益海撒每年有固定批次,而如果想自选时间和海域,就得联系有资质的殡葬服务公司。
准备材料那阵子,家里的书桌被各种证件占满了。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是必须的,原件复印件都得备着;所有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也要带,因为海撒需要全体家属签字同意。母亲翻找父亲的户口本时,手指在他那一页摩挲了很久,我知道她是舍不得,但还是轻声说:"爸说了,要看着我们好好过日子。"工作人员特别提醒,要是逝者生前有遗嘱指定海撒,一定要带上原件,这样能省去不少家属意见公证的麻烦。还有个小细节,复印件最好用A4纸竖着印,边缘别卷边,归档的时候方便整理。
材料交上去之后就是预约和审核。我们选的是公益海撒,需要先在殡葬服务中心的系统里登记排队。大概等了两周,接到电话说下月初有个批次,问我们是否有空。挂了电话我赶紧查日历,正好是父亲的生日。审核那天,窗口的工作人员逐页核对材料,突然指着亲属关系证明问:"你妹妹的身份证地址和户口本不一致,得去派出所开个户籍证明。"那天下午我跑了趟派出所,民警听说情况,特事特办给开了证明,还安慰说"老人安心,你们也安心"。原来手续里藏着这么多需要留意的地方,要是提前没问清楚,说不定就要多跑几趟。

出海那天是个晴天,海风带着点咸腥味。船上除了我们,还有其他十几个家庭。工作人员先给每个人发了装骨灰的可降解容器,又讲解撒放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。当父亲的骨灰顺着水流慢慢散开,母亲轻声说:"老头子,到家了。"回来后,殡葬服务中心寄来了一张海撒纪念证,红色的封皮上印着海浪的图案。现在每次看到那张证,我总会想起办理手续时遇到的那些人——耐心解释的大姐、帮忙加急的民警、船上递来纸巾的陌生家属。其实海撒的手续并不复杂,只要提前问清楚流程,把材料准备周全,就能让逝者安心,也让生者少些遗憾。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打算,记得先联系当地的殡葬服务部门,他们会像当初帮我们一样,一步步带你走完这段路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