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个春天,院子里的玉兰花刚开得热闹。他生前总说“死后别占那方寸地,把我撒进海里,跟着浪花走”,所以我和姐姐商量后,决定给父亲办一对一海葬。比起集体海葬的固定日期,一对一服务能自主选时间,也更安静,适合我们想和父亲单独告别的心愿。打定主意那天,我揣着父亲的照片,去街道办打听具体流程。工作人员说,北京的海葬服务现在归民政局授权的殡葬服务中心管,让我直接去那边咨询。

第一次踏进服务中心是个周三上午,大厅里人不多,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米白色的沙发上,倒不像是想象中肃穆的样子。窗口的大姐见我拿着一沓文件,主动问:“是办海葬吗?”我点点头,她递给我一张清单,上面列着需要准备的材料:父亲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、火化证明、我的身份证、户口本(得能证明我和父亲的亲属关系),还有一份海葬申请登记表。“这些都带齐了?”她一边帮我核对,一边解释,“一对一服务需要亲属本人办理,材料齐了才能提交审核。”我盯着表格上“预计撒海日期”那栏,忍不住问:“交了材料,多久能轮到我们啊?”大姐笑着指了指墙上的流程图:“材料没问题的话,审核很快,一般5个工作日就能通过,到时候会打电话通知你。”

第五天下午,手机响了,是服务中心的电话。“审核通过了,”工作人员的声音很温和,“接下来就是排期。您想选哪个月?我们得根据天气和潮汐安排出海时间。”我和姐姐原本想选4月,可工作人员说4月北京近海常有雾,出海不安全,建议我们考虑5月或6月。“5月中旬以后,气温上来了,风浪也小,是海葬的好时候。”她顿了顿,又补充,“不过最近咨询的人多,5月的排期已经到下旬了,您要是不着急,6月初的船期还能挑个晴天。”我们选了6月,想着赶在父亲生日前完成,挂了电话,我心里算了算,从提交材料到确定日期,已经过了快一个月。

北京一对一海葬预约后多久能撒-1

等待的日子里,我常翻看父亲的旧照片,也开始留意天气预报。服务中心的人说,海葬对天气要求严,风力超过5级就得停航,潮汐不合适也不行——“得等退潮前两小时出海,这样骨灰撒下去能跟着洋流散开,不会堆积。”6月初,我接到了最终通知:6月15日上午8点码头集合,当天天气晴,风力3级,潮汐时间也合适。那天我和姐姐提前半小时到了码头,白色的海葬船停在岸边,船身上印着淡蓝色的浪花图案。工作人员帮我们把父亲的骨灰盒放在铺着蓝布的桌上,盒子不大,却像是装着父亲一辈子的重量。

出海后,船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指定海域。甲板上很安静,只有海风和海浪的声音。工作人员示意我们可以准备了,我和姐姐一起打开骨灰盒,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我们的手,轻轻落入海面。阳光洒在海上,碎成一片金箔,骨灰碰到海水的瞬间,像是被温柔地接住,慢慢散开,跟着浪花漂向远处。回程的路上,姐姐突然说:“爸肯定喜欢这里,比挤在小盒子里自由多了。”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海鸥,心里也松快下来。从3月中旬开始预约,到6月中旬完成撒海,三个月的时间,我们终于送父亲踏上了他想去的旅程。后来我才知道,要是赶上淡季,比如秋冬季节,排期可能更快,两个月就能轮到;但像春秋这样的旺季,加上天气、潮汐的影响,等三个月是常事。不过只要材料准备得全,流程走下来其实很顺畅,就像父亲说的,慢慢来,总能等到合适的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