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的老相册里,藏着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:1987年的冬天,爷爷站在渤海湾的滩涂上,身后是几艘破旧的木渔船,滩涂尽头是灰蒙蒙的天。那时候我还没出生,听父亲说,那会儿的渤海湾天津段,除了零星的渔村,就是望不到头的盐碱地,涨潮时海水漫过滩涂,退潮后留下一层白花花的盐霜,连野草都长得稀稀拉拉。爷爷一辈子靠打渔为生,最大的愿望是"让船能开进更深的海,让家里不再吃了上顿愁下顿"。

这样的日子,在我童年时开始有了变化。1994年我刚上小学,放学路上总能看到滩涂边多了些插着小红旗的木桩,大人们说"要建开发区了"。起初谁也没太当回事,直到1997年夏天,几辆带着"天津港扩建工程"字样的卡车轰隆隆开进村,爷爷攥着我的手站在村口看,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:"这是要动真格的了?"那时候的开发还只是局部试探,港口的雏形刚冒头,盐碱地上偶尔能看到工人搭起的临时工棚,但空气中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味道——不再只有海风的咸腥,还多了泥土翻涌的气息。

天津渤海湾是哪一年开发的-1

真正的"开发"二字,是在2005年刻进渤海湾年轮的。那年我刚上初中,家里的收音机天天播着新闻:"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"。暑假跟着父亲去塘沽赶海,发现滩涂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塔吊,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密密麻麻,远处新建的集装箱码头已经泊着几艘巨轮,红色的吊臂正把一个个彩色集装箱吊上岸。父亲指着正在打桩的工地说:"以后这里就是'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'了。"我不懂什么叫"增长极",只记得那天的海风吹在脸上,好像比往年更暖了些。也就是从这一年起,渤海湾的开发才算真正按下"加速键"——保税区、高新区、临港工业区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工厂、仓库和办公楼,连爷爷的小渔船,也换成了带马达的铁壳船,能开到更远的海域。

2010年我考上大学离开天津时,渤海湾已经认不出原来的模样。曾经只有几间平房的塘沽,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滨海新区核心区;爷爷打渔的那片海域,成了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港,巨轮进出时鸣响的汽笛,比当年的渔船马达声洪亮百倍。2014年寒假回家,父亲带我去逛中新天津生态城,惊讶地发现曾经的盐碱地上种满了树,人工湖边有老人散步,孩子们在草坪上放风筝。"你看,"父亲指着远处的风力发电机,"开发不只是建工厂,还得让这片海能一直养育人。"那天我们站在生态城的观景台上,能看到港口的吊臂、高新区的研发楼,还有远处蓝绿相间的湿地,原来开发和保护,真的能在这片海湾共存。

天津渤海湾是哪一年开发的-2

如今每次回天津,我都会开车沿着渤海湾的海岸线走一圈。从北塘古镇的青砖灰瓦,到东疆港的沙滩公园,再到临港工业区的智能工厂,渤海湾的每一段海岸线都藏着故事。去年带孩子看爷爷,90岁的老人坐在阳台里,望着窗外远处港口的灯火,慢悠悠地说:"当年我以为船能开进深海就够了,没想到现在这湾海水,能载着整个城市往前跑。"是啊,从2005年国家战略落地至今,渤海湾的开发早已不是简单的"开荒",而是一场关于生长的故事——盐碱地上长出了经济森林,滩涂边立起了城市地标,连海风里都带着新时代的气息。这片海湾用二十年的时间,把"开发"写成了年轮里最鲜活的注脚,也让我们这些生活在这里的人,真正懂了什么叫"向海而兴"。